李忠維+江夢貝+劉哲+魏鵬
摘 要:“互聯網+傳統產業”正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方式。文章先分析我國產業結構現狀,總結出其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互聯網+”產業結構調整現實分析,最后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結構調整;互聯網+;互聯網+傳統產業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9-0115-02
1 我國產業結構現狀
伴隨經濟取得巨大成就,我國產業結構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例不斷變化,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但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產業結構現狀未能取得一致看法,為此本節從分析我國產業結構的理論現狀和發展現狀入手分析產業結構現狀。
1.1 理論現狀
產業結構三大經典理論分別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庫茲涅茲法則,它們分別研究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遷之間,農、輕、重工業之間比例關系以及勞動力在各產業占比演進規律。
但這僅是就一般市場經濟狀態或一般市場經濟環境,從產業結構變化外在表現總結出的一般規律,即使已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其科學性備受質疑。
我國產業結構現狀具有一定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長久以來,我國面臨人口眾多,資源緊缺,需求不足,需求供給不對等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復雜社會經濟問題,筆者認為不能照搬以往產業結構理論并應用于我國特殊經濟形勢中,應轉變思維,結合國內基本情況制定符合本國、本地區的產業結構政策,不能片面發展某一產業,更不能混淆經濟水平提高和第三產業結構優化關系。
1.2 發展現狀
我國第三產業結構占比高,第一二產業發展水平低,第一產業是其他產業基礎,應該利用第三產業發展一二產業[1]。
當前我國經濟實力穩居世界第二并不能由此說明我國產業結構步入高級階段,這與我們作為世界上人口基數最大國家密不可分,相反,現階段產業結構集中表現“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實”現狀。
我國在經濟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開始現代化建設,按照正常經濟發展規律,應該按順序發展第一、二、三產業,因為第一產業效率提高了,有了分工才會有第二產業,第一二產業效率提高了,才有了對服務社會化需求,才會有第三產業[2]。
同樣,中國經濟發展也脫離不了這個規律。在沒充分發展第一二次產業的基礎下,盲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必將導致我國經濟進入低速低效惡性循環發展。
2 “互聯網+”產業結構調整現實分析
我國產業結構最突出的矛盾在于三大產業發展水平不高情況下,產業發展順序錯亂,導致一二產業發展水平落后。
當今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農業、制造業、金融業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根本原因,如何利用“互聯網+”調結構具有現實意義。
2.1 “互聯網+傳統產業”必要性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薄弱產業,也最經濟發展基礎產業,雖然過去十幾年我國農業發展較快,糧食總產量達6億t,但是糧食進口1.2億t,高庫存高進口現象并存,糧食供需嚴重不均衡,問題關鍵在于連接市場與農業的橋梁-信息不通,導致信息不對稱,而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構建新型信息化農村,讓農業進入市場參加競爭并根據需求不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國際競爭力不強,而借助互聯網能有效提高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使制造業從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轉型,產業結構從提供產品向提供服務轉型,生產方式從粗放向精細化轉型,管理模式從傳統向現代轉型。
同時,制造業產業升級離不開工業互聯網的支持,IT時代的到來能使買賣雙方交易更透明化,更方便快捷,這樣不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還可優化企業銷售渠道。
在互聯網背景下,產品生產與價值創造日益走向社會化和公眾化,企業與客戶間的關系趨向平等、互動和相互影響,制造業應摒棄“閉門造車”的傳統[3]。
金融業是第三產業重要部門,應不斷創新發展適合一二產業改造升級的金融業。傳統金融業控制本國絕大部分資源,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造成障礙主要有:①行業壟斷;②非金融部門不得不從事金融業務;③服務中小企業和居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限;④手續繁雜,不便利。第一二產業發展滯后,是當前中國金融市場效率低下、資金配置錯位嚴重的市場環境的必然產物,發展互聯網金融事業對中國的金融改革有著獨特的積極意義[4]。
因此利用互聯網工具對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創新不是“新金融”,而是在需求下催生互聯網與傳統事物的融合,它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互聯網+傳統”的可行性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農村網民達1.86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萬。高速發展網絡經濟形勢下,互聯網產業對社會生活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日益凸顯,各個部門發展已離不開互聯網產業作為支撐;同時發達的互聯網經濟是當今我國經濟另一新經濟增長點,大力培育高質量、高速和高技術互聯網產業是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最有效途徑。
基于交易技術層面的長尾理論,原本長尾產品、滯銷產品、冷門產品、小眾產品在虛擬空間里因為消費者數量無限擴大而具備生產規模效應,因此對基于互聯網的工農產品需求會被無限擴大;基于交易結構層面的市場均衡理論,以前消費者和生產者市場對力量不對等的現象時有存在,消費者與生產者雙方的談判由過去的個體對組織,變成了團體對團體、組織對組織之間的議價交易雙方地位平等、勢力對等市場均衡理論在現實交易中普遍應用,更加有力于形成規模經濟[5],從而創造交易市場新格局,導致需求創造供給,再由供給到需求,也就是消費主導生產,供給順應消費的局面,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 “互聯網+”型產業政策具體實施思路
在提出優化傳統產業對策時,首先,大體思路不能偏;其次,必須認識到第一二產業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重心,有效利用互聯網金融業調整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3.1 思維轉變
對待產業升級切不能為了升級而升級,為發展服務經濟而發展服務經濟,國外服務經濟發達有它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而現階段我國不一定能奏效,從產業發展順序來看,一般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堅決放棄“跨越式”發展,放棄“盲目攀比”心理。不能認為傳統產業是低利潤、低競爭力的夕陽產業,片面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發展傳統經濟無論是對解決就業問題,還是對積累未來發展基礎都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并沒有夕陽產業,而是在夕陽思維下認定的夕陽產業[6]。
3.2 互聯網+傳統產業
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缺乏必要生產和交易知識,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信息化難度大,因此構建信息化農業,首先須以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為起點,同時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按消費者需求組織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最終實現農產品精確化生產和銷售零庫存目標。加大互聯網軟硬件基礎設施投入,促進信息向農村流動,擺脫以往農村信息封閉落后的現狀,進一步推動農業市場化,推進農業參于市場競爭,開拓市場統籌資源,積極融合工業與農業和服務業與農業,利用其他產業資金和技術發展農業。
互聯網制造業不是互聯網與制造業簡單融合,而是促進傳統制造業創新,創新是制造業的靈魂,它比智能化范圍更廣。
因此本著以創新為目的制造業應體現如下方面:第一,體制創新;第二,滿足消費者及企業個性需求生產服務模式創新;第三,以分散式網絡協同為特征生產組織模式創新;第四,深度融入互聯網思維開放式創新,第五,多業態多技術融合產業生態體系創新。
中小企業是市場主體力量,是創新的源泉,經濟資源匱乏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金融業目前處于“供給引導”階段,推進“需求引致”向“產業-金融”高級發展的模式是我國金融業發展方向,而互聯網金融打破傳統資金獲取渠道,提高資金借貸效率,促進金融業向現代部門配置資源、引致企業的創新型投資、動員儲蓄和減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而優化產業結構。因此構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互聯網金融產品,促進金融產品多樣化,降低中小企業獲取資金門檻,簡化申請手續,縮短中小企業獲取資金時間。
參考文獻:
[1] 李忠維.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再認識—基于對產業結構現 狀實證分析[A].2016年第二屆今日財富論壇論文集[C].2016.
[2] 李義平.論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與校正[J].經濟學動態,2011(4).
[3] 李培楠.工業互聯網發展與“兩化”深度融合[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 (2).
[4] 曹鳳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J].金融論壇,2015(1)
[5] 李海艦,田躍新等.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 (10)
[6] 沈坤榮,徐禮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進展、阻力與對策[J].學海,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