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蕾
[關鍵詞]電視;播音主持;語言表現力
一、電視播音主持的性質和語言表現力的主要內涵
1.播音的性質:播音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播音是指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傳媒所進行的傳播信息的創造性的活動。播音是廣播電視傳播過程中關鍵的一環,是廣播電視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播音與主持既包含自然屬性,又包含社會屬性,既包括新聞性,又具有言語傳播和藝術的屬性等等。這眾多屬性,同時發揮作用,構成了播音的性質。
2.電視播音主持語言表現力的主要內涵:播音主持作品創作過程中,運用語言表達,通過詞語的語音要素恰當多樣地將聲音表現出來,創造出豐富可感的聲音形象,充分調動受眾在視聽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功能,所顯示出的語言特點的凸顯和流露。
二、電視播音主持的地位和作用
播音主持處于廣播電視的最前沿,是廣播電視的“中介之序”,是“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播音與主持工作在廣播電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傳遞信息,體現態度,揭示語義內涵,表明思想實質,具有了解和認識社會的作用;2.傳達感情,形象具體生動,吸引感染受眾,具有鼓舞、教育、激勵作用;3.規范美化語言,建設語言文明,具有語言表達的審美示范作用。
三、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特點和創作特征
播音與主持的語言特點具體概括為:1.規范性;2.莊重性;3.鼓動性;
4.時代感;5.分寸感;6.親切感。
播音創作的特征可以概括為:1.媒介的音聲性和語音的規范性;2.內容的真實性和表達的誠摯性;3.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4.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5.受眾的開放性和接受的個體性;6.強烈的時代性和鮮明的表態性;7.語言的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
四、電視播音主持的語言表現力與文體特征
文體不同的播音主持作品對于有聲語言的聲音色彩有不同的要求。要想表現好不同的文體,就必須依賴多樣的語音表現來展現其形象性。例如:敘述型的文體要求語言的繪聲繪色,逼真的表現出原貌;議論型的文體要求語言要含蓄的表現感情,明確的展現態度,語氣堅定有力,音色高亢激昂;而抒情型的文體則要求語言緊隨文章情感,充分展示情感律變,句句情感充沛,字字融情含意,節奏變化多樣。
多數情況是,在同一篇作品里,融會了以上所說的多種文體語言,只有對不同的文體運用恰當的多樣的聲音造型,才能夠充分表現作品語言的形象美。
以敘述型為例:
敘述型的作品內容主要表現為對具體事例的描述,這就要求播音主持主體能夠做到繪聲繪色,講得逼真傳神,因此,要求語言自然、節奏平實,語音的情感造型與敘述內容的情感基調保持一致。其中要注意的細節是:
1.人物語言的仿真化
主要是指播音員主持人在處理作品時盡量模仿人物聲音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語音表現特征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孩子的聲音主要表現為活潑可愛,充滿稚氣;青年的聲音則蓬勃歡快充滿朝氣;中年的聲音表現為沉穩、醇厚;老年人的聲音怎飽含滄桑、回味綿長。這只是大致的描繪,不同年齡階段里還有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事件里,人物也會有不同的心情。這些都應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
2.情境描繪的逼真化
為了使作品中的敘述成分更加形象,必須用音色的多樣變化逼真的表現情境的各種必要因素,筆者以為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a)情境的色調描繪與聲音的情感造型相一致。敘事文體中的情景表現有多種色調,如熱鬧型、冷清型、溫馨型等。播音主持主體若不能有效的用聲音將這種情景色調展現出來,則無法使聽眾融入到情境氛圍中去,也就無法真正打動聽眾。
b)動作的張馳與語音的張馳相一致。作品講述的許多成分中是表現人物的連貫動作過程,有很多具體而形象的描寫。如能通過語言形象逼真的表現出來,一定為作品語言的形象感增輝不少。表現動作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音色的張馳應與動作的張馳相一致,注意吐字發音的彈性帶有動作過程中力量的變化。聲音描繪的繪聲繪色就是通過對這些具體詞的細微把握展現出來的。
c)聲音表現時空感與文字內容時空感相一致。畫面對于時空的轉換表現比較簡單,所見即所得。但是播音主持不是這樣,書面的時空描述要通過聲音表現出來,不是那么容易。作品內容中的時空描述有過去和現在的時空對應,有久遠的時空,有現實的時空,有虛幻的時空。有展現瞬間的詞匯,有表述長久時間的詞匯等等。
五、讓播音主持環繞著親和力
親和力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并不陌生,一般的人與人交往,親和力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黏合劑和促進因素。親和力的關鍵在于促使關系融洽,創作良好氛圍。播音員、主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親和力就在于銀屏上播音員自我塑造的形象和觀眾所樂于接受的形象的相互關系。為觀眾所認同,具有正面的社會影響力,這種播音員當然擁有較強的親和力。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敬一丹給人的形象就是一個平實穩重的大姐形象,她沒有華麗講究的服飾,也沒有刻意的化妝,但觀眾從她真誠質樸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她真誠的關切,這就必然使觀眾感到她非常親切,從而很自然地樂于接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