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擁濤 高蕓蕓
眾所周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道德底線,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沒有愛的教育,就像空中樓閣,可能終有一天會轟然倒塌。然而,教育不僅需要愛,還要會愛,我認為愛學生就要從關注學生在校情緒狀態開始。
作為班主任,我每天到班第一件事情是習慣性地先關注一下每一個孩子的情緒狀態,當發現哪個孩子情緒有問題時,或找他談話或通過同學、家長找到原因,幫孩子調節,消除不良情緒。
有一次,一個女生早上到校就趴在桌子上,我提醒她看書后,她勉強拿出書來心不在焉地翻著,這與她平時的狀態很不一樣。“怎么了?”“沒什么。”但孩子眼圈卻紅了。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經過一番誠懇的談話,孩子放下包袱后,才說出原因:昨天數學考試成績比平時低些,被媽媽罵了一頓,但感覺平時自己學的已很努力,特別是在數學方面,所以覺得很委屈,和家長又解釋不通,心里感到很挫敗,很苦惱。我鼓勵了她一番后,找家長溝通:努力了不一定立刻見到效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過程最重要,孩子努力了,還有差距時,這時孩子更需要你的鼓勵與幫助,而不是指責與批評。家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晚上回家和孩子好好的交流了一下,問題解決了。孩子又恢復了以往自信、努力的狀態,我也放下了一件心事。正因為班主任能夠及早地洞察孩子的一些小情緒,把一些負面情緒的小火苗徹底撲滅,才能使孩子的心里變成晴空,讓孩子的成長不會走彎路。
還有一次下午自習課時,別的同學都在那兒做晚上作業,有個學生在那里漫不經心,效率很低,經過了解,在家和媽媽鬧翻了,原因是平時媽媽管的太嚴,周末也不讓出去玩,平時早做完作業時會讓她做自己買的資料,學生自己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忍著,終于在昨晚孩子爆發了。孩子覺得做完作業也不能休息,那就回家慢慢兒做吧。我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和孩子家長進行了有效的溝通,鼓勵勞逸結合,孩子狀態很快調整了過來。
在班級管理中,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中,我越來越發現孩子的心理狀態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關注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在校狀態,會發現很多問題,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但這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專業的知識,為此我在平時一方面不斷向身邊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另一方面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并積極關注孩子教育方面的理論學習,隨著自己這方面水平的提高,我在班級管理方面也越來越有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一次英語課上,我從教室外觀察孩子表現時,發現一同學趴在桌子上不聽課,問他為什么?他不說話,邵老師沒有動怒,而是經過耐心引導,才道出老師冤枉他上課說話,而他認為自己沒有說,只是聽同桌說來著。多么可愛的孩子,“什么叫說話?不就是一個說一個聽嗎?”“更別忘記老師點名的目的是為了幫你…….”,孩子想通了,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心態發生了變化,能親師信師了,課上狀態也變好了。
孩子到了初四新分了班,有個孩子出現適應障礙,每次進教室都表現出很不情愿,不愿與同學老師交流,在平時言語中也流露出對原班級的留戀,對現班級的不滿。其實對新環境的適應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但過于抵觸不想改變與適應就有問題了。于是一方面從思想上讓孩子認識到現狀是不可改變的,只能適應。另一方面,鼓勵同學與其交往,同時在課上適時表揚鼓勵,慢慢兒的,笑容出現在了孩子的臉上。
在這么多年的班主任生涯里,我一直在探索,在學習。時代在變遷,學生在變化,班主任絕不能是一湖死水,班主任需要用更廣博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才能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路人,班主任更需要俯下身子走進學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才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愛學生,要夠專業。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班主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