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玲
新課程的理念把學生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充分體現了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生本化課堂”追求“以尊重學生和生命”、“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根本目的”,建構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機制。“生本化課堂”的基本操作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話教學
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對話是普遍存在的,但作為生存狀態,對話在傳統的社會中還是僅限于人與人的關系中。回顧語文教學的過去,有對話的教學是存在的。然而,由于處在非對話的時代,對話僅僅是一種教學藝術,或者說是作為一種教學技巧存在于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作為教學精神體現在教學之中。如今是信息網絡的時代,“對話”作為現代社會的關鍵詞,事實上已經完全超越了原始的語言學意義。因此,對話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精神的體現,而“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精神,又正是“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所最需要的人文精神,而且更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精神環境”。只有在“生本化課堂”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的步伐中,對話才能逐漸從教學藝術升華為教學精神的引領。
比如,教學《斑羚飛渡》一課,就可以分三步進行對話設計。
第一步,整體感知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角色的直接對話:如果讓你選擇文中的某一個角色,你會選擇哪一個?請結合文章說出這樣選擇的理由。文本角色有:小斑羚、老斑羚、鐮刀頭羊、獵人。
第二步,繼續對話文本,實現學生與角色情感的碰撞對話:①如果你是鐮刀頭羊,你將會怎樣去做?②如果你是老斑羚,飛渡前你想對小斑羚說些什么?如果你是小斑羚,飛渡成功后,你想對墜入懸崖的老斑羚怎樣說?③如果你是獵人,面對著這個場面,你會想到什么?
第三步,師生探究文本,實現學生與人文價值的深層對話:學生質疑,通過解讀文本把自己的理解和疑問跟同學交流,提出問題進一步探究,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師生在對話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體驗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文本與社會、現實與理想、學生之間等多維對話。這是富有個性的對話,是激活思維的對話,是生命的對話,也是真正“研究”的對話。用葉瀾教授的話來說,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還是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二、情境教學
1.角色扮演式。教師確定問題,學生進入情境,然后結合閱讀內容,學生個性化理解、分析角色,再由學生表演,最后結合文本進行評論。當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適合運用它。
2.自由閱讀式。在自由閱讀課上,學生可將喜愛的書帶來閱讀,教師也可以從圖書館借來一些適合各年齡段看的書。大量自由閱讀對學生閱讀水平、語文能力甚至認知思維水平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學生為了了解人物故事而去閱讀,有的學生帶著問題與思考去閱讀。初一階段一般按照各自的興趣閱讀,不采取分門別類的閱讀方式,讓學生能在各個不同的知識領域涉及文學。初二以后開始以每個學期為單元進行有選擇的閱讀,分設小說專題、散文專題、戲曲與詩歌專題,對各專題的基本知識以講座的形式加以介紹,然后進行體驗性的篩選式閱讀。還可以利用雙休日走進書店,獵取更為豐厚的文學知識。通過閱讀,學生獲得了新信息,培養了興趣,提高了閱讀能力,增加了文學底蘊,并且會在班中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氣。
3.創新設計式。比如,根據一幅“山體滑坡”圖讓學生進行“排比句”的練習、生成、探究、交流、創造,通過這樣的一組探究活動所得到的“排比句”,才會是具有鮮活個性的“生命作品”。
三、合作教學
作為教育資源,學生是一種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資源,這一資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性,都有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都有著隱含爾后科學思維的內存,都有著為新的學習所準備的、被人忽視的、強大的基礎。”如果能夠將這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學生個體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課堂教學的新情境、學生的生命活力就會顯現。正是由于整合理論科學性、針對性的有力支撐,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和“自主合作學習”是比較有效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合作學習小組“可以是兩人的、多人的”,一個小的群體對學生個體來說,就是一個雛形小社會。正是由于這個小社會的存在,學生才得以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這些固有資源,在師本教育體系下,所謂的這些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資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體系下,這些資源才被開發出來。
比如,對有關“蘇東坡”的詩詞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合作學習小組的各成員進行如下分工:查找作者簡介的,收集本詩詞產生背景的,查找作者主要作品的,查找專家學者對該詩詞評論的,結合當代社會文化背景并且綜合各個成員對該詩詞理解的意見進行評析的,等等。使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