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教學目標: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詞作風格。2.理解古詩詞中虛景與實景的概念及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3.討論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雨霖鈴》朗讀flash。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兩組中國畫,引出實寫與虛寫
首先請大家欣賞兩幅中國畫:第一幅,名為《蛙聲十里出山泉》,可是我卻覺得這幅畫有些文不對題,沒有蛙,何談聲呢?這幅畫是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晚年的作品,老人用簡略的筆墨在一帶遠山的映襯下,從山澗的亂石中瀉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順流而下。雖然畫面上不見一只青蛙,可是我們可以從那稚嫩的蝌蚪聯想到畫外的青蛙,仿佛聽到遠處的蛙聲正和著奔騰的泉水聲,演奏出一首悅耳的交響曲。第二幅,名為《深山藏古寺》,是宋代畫院的一道考題,請大家思考,這幅畫妙在何處?原來畫家在“藏”字上做了文章,雖然沒有直接畫寺,但我們不難從通往深山的石徑和挑水的和尚聯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所以,清初畫家笪重光先生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不僅是畫,中國傳統藝術中都講究一個“虛”字,虛處見實,虛實結合。這節課就讓我們走入宋詞名篇《雨霖鈴》,體會虛實結合在詩歌創作中的妙處。
二、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后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曲之一”,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誦讀全詞,為鑒賞做準備
1.試讀:注意語調、語速及感情基調,標出不理解之處,采用學生自由讀的方式。
2.讓朗讀基礎好的學生示范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3.看視頻,聽名家朗讀。
4.全班跟讀。
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里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里幽幽而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
四、理解課文,體悟情感,鑒賞虛實結合的手法
1.詩詞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畫面構成。請學生試著給本詞合理劃分層次,看看詞人選取了哪些景物描繪分別的情景,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實寫,什么是虛寫。就像中國畫一樣,在詩詞中,實寫指詩人描繪的眼前客觀存在的實象、實景,虛寫指詩人通過聯想和想象虛擬的虛象、虛景。所以,詩詞中的過去之景、未來之景、夢中之景、神仙鬼怪之景都是虛寫。所以,這首詞中一個“念”字,提示前面是實寫,后文是虛寫。
2.試著概括實寫與虛寫的畫面。分別時凄清的環境——實寫,分別時難舍的情景——實寫,別后江行所見之景——虛寫,別后酒醒所見之景——虛寫,經年之后的生活場景——虛寫。
3.鑒賞實寫的畫面。各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實寫的畫面進行鑒賞,要求找出意象,聯想學過的詩句,體會典型意象對于營造意境、抒發情感的作用。
4.鑒賞虛寫的畫面。各學習小組選擇一個虛寫的畫面進行鑒賞。
5.請大家分析虛實結合的妙處。讀完下片回味上片,更能懂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中飽含的深情,這就達到了虛實相濟的效果。從蘭舟催發之際,想到江上遠行之時,想到今宵酒醒之后,更遙想此去經年之日,不管時間怎樣變化,時時都是不舍。從都門送別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無論空間如何轉換,處處都是離情。本詞通過虛實結合,豐富了離別的內容,拓展了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詞人難舍難分的離情。
五、結語
一曲雨霖鈴,千古離別情。通過虛實結合,字里行間彌漫的都是柳永說不盡的離別情,道不盡的相思苦。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虛實結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