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內容摘要】多元解讀是近幾年語文教學的熱點問題,是對過去傳統的“一元解讀”教學方式的一種思維創新。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多元解讀首先應以學生為主,提高學生的多元解讀能力;其次多元解讀講究多元,卻不是毫無界限的“異性天開”,要有一定的界限,符合語文教學目標;最后,多元解讀要講究方式方法。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引,促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元解讀 界限 解讀方法
多元解讀,顧名思義即對文本的內涵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者說閱讀個體對文本有多種的情感體驗。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從傳統的“一元解讀”到如今的“多元解讀”,是語文教學一個重要思維轉向,由過去的直線式灌輸到現在師、生、文本的交互式對話。
一、多元解讀要以學生為主
“將課堂交給學生”,是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要求,也是提倡語文文本多元解讀的一個重要前提。首先是文本自身具有多元解讀的空間與可能性;其次,由于學生個體在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感悟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客觀差異,他們對同一文本的解讀必然會出現豐富多彩的答案。教師要注意學生個性的不變差異與可變差異對文本解讀產生的多種心理需求。不能用一種模式、一個標準來規范學生的認知,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都進行終極性的解讀。
二、多元解讀要有界限
所謂“界限”就是與其他事物的一個分界,也是本體職能終止的地方。在語文文本的多元解讀中,“界限”即指閱讀作品的“可能闡釋的范圍”,而如何從多角度、多層面設界,有彈性地把握閱讀之界,是語文文本多元解讀的一個關鍵。語文文本多元解讀的界限設定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1.文本作者的價值取向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指出:“確定性和空白并不是文本不存在,可以由讀者根據個人需要任意填補的東西,而是文本的內在結構中通過某些描寫方式省略掉的東西。雖然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填補,但填補方式必須為文本自身的規定性所制約”。
2.文學語言的語體特征
多元解讀針對的主要是文學作品,那就要用文學語言去解讀。文本的語體、語境、語言給讀者提供了解讀的方向,讀者只能透過作品的語言體系、語言環境,在理解其中的社會、歷史、傳統的蘊涵的基礎上,對其主題作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有說服力的、種種可能的闡釋與解讀。
3.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師是課堂的引路人,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將學生與文本連接起來,讓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交互性對話中,真正地參與課堂,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在語文文本的多元解讀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做好榜樣,對文本本身要有獨立、獨到的見解,不要把教參的解讀和專家的意見奉若神明。如此才能知道學生的思維特征,并在思維“越界”的情況下,妥善領回。
4.學生的閱讀經驗
《語文課程標準》寫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弊鳛橹袑W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閱歷,之所以出現這種隨意解讀的現象,一是由于學生科學背景知識的缺乏、篩選信息能力的不足;二是因學生文章結構意識的薄弱,無法發現文章中作者提供的線索,導致其出現了誤讀。這可以說是誤讀,而不是多元解讀。所以,文本多元解讀的界限還取決于學生自身的閱讀經驗,每個階段的學生自身經驗的不同,對于語文文本的解讀也有差別,教師應該著重區別。
三、多元解讀要有方法
多元解讀作為語文教學環節中的一環,它既與其他教學環節緊密相連,也為一定教學目標服務。首先,多元解讀環節的實施離不開一個輕松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師的引領與學生的參與,同時圍繞文本展開思維風暴。但在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讀的同時,不能為活躍學生思維而忽視學生思維的準確性、深刻性,否則多元解讀的質量就不高,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品質也是很不利的。
發揚民主教學,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教師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1.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抓住文本內容、文本語言、文本主旨、人物形象等,切實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2.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知人論世,廣涉材料。品味細節,體察作者用意。突破思維定勢,進行多視角解讀。緊密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解讀,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積極正確地評價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