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龍+++李青香
【內容摘要】根據國家《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各地應結合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鄉土文化的校本化課程教學與研究。文章通過對提高校本化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實現課程模式的多樣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學生進行激勵等方面的探討,謀求校本化課程中學生自主性參與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縣域紅色歷史文化 校本化實踐 學生自主性參與
為響應《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各地依托自身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鄉土文化的校本化課程研究與實踐。江西省龍南縣是贛南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縣域紅色歷史校本化也在各校得以積極開展。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校本化課程研究與教學的實際開展情況并不樂觀,往往流于形式,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學生吸引力不足,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參與度不足。那么,在鄉土文化校本化課程的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呢?筆者根據龍南縣域紅色歷史校本化課程的開展情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校本化課程的內容編寫要凸顯閱讀的趣味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閱讀本質上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方式,人類的閱讀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年齡結構層次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所以,校本化課程能否吸引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校本化教材的內容編寫是否能滿足當代中學生的趣味性閱讀的普遍需求。因此,校本化教材的內容編寫要有別于正規教材的編寫,要凸顯出趣味性,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比如在龍南縣域紅色歷史文化的校本化教材編寫中,我們注重從以下方面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在內容擇取上,一方面敘述龍南革命歷史的基本脈絡,另一方面也注重增添同時期的相關革命故事和典型人物的革命事跡,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在表達形式上,除了常規的文字表述方式,還采用相關的歷史圖片材料和影像視頻材料,增強史料的多樣性。
二、校本化課程的教學模式要實現課程模式的多樣性
課堂教學是最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學生接受”是其教育教學的主要方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側重于教師講解,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處境,這就使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當代中學生的吸引力呈現減弱之勢。所以,校本化課程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內在改革,以提高對學生吸引力,同時還應當注重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龍南縣域紅色歷史文化校本化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在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的同時,也注重課外課堂的開發。比如,組織學生去重要的革命遺址進行參觀,讓他們在革命遺址的參觀中切身體驗歷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參與的熱情;邀請革命前輩或其后代來校進行革命事跡的專題講座,以親歷者的個人經歷,來喚起學生對革命艱辛性的認同,升華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增強學生對革命史實的認識與理解,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積極性。
三、校本化課程的開設開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校本化課程的開設開展,固然需要學校和教師的主導性參與,但同時也不應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畢竟,教學目標與意圖的實現仍須體現在學生身上,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接受教育教學,校本化課程的開設效果便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也容易喪失參與的熱情。在龍南縣域紅色歷史文化校本化課程的開設開展中,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的發揮。比如,在課堂教學前,我們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主動收集相關史料,這樣一方面既鍛煉了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的認知。
四、校本化課程的教育教學要體現對學生的激勵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分析教學藝術時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這其實就是強調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適當采用激勵措施,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學生自主性參與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的多寡,這就意味著在校本化課程教學的實踐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一定形式的激勵,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自主參與的熱情。在龍南縣域紅色歷史文化校本化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尤其注重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激勵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亮點要及時點評,給予肯定,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學生不但獲得了榮譽感和滿足感,同時其內在的學習動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自主性參與校本課程的程度也必然隨之加深。
總之,鄉土文化的校本化課程實踐一定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程度。各地在校本化課程的開設、實施和改進的各環節中,都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準確把握當代中學生在課程學習方面的內在心理需求,從教材內容編寫的趣味性、課程模式的多樣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育教學的激勵性等方面思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并努力尋求解決策略,以激發學生參與校本化課程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