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靜
【內容摘要】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小說作品,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都很有必要。這不僅是實現小說文本的深層次教學的方式,審美教育的滲透也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形成。本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 審美教學
小說文本的教學中,從故事的學習與體會中展開對于學生的審美教學,這是小說文本教學中應當實現的一個目標,也是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小說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小說文本不僅故事性強,學生容易融入,很多小說作品背后往往有著較為深厚的內涵,要么就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要么就表現了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反映一些社會現實。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小說作品,在作品的教學中滲透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都很有必要。這不僅是實現小說文本的深層次教學的方式,審美教育的滲透也會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形成。
一、分析小說的結構美
小說的審美教學可以從多方面展開,審美教育也可以融入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首先,對于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而言,分析整個故事的結構設置與安排是學生能夠把握這個故事的第一個步驟,在分析小說的結構中也能夠很大程度融入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優質的小說作品通常在文本的結構安排上都十分精妙,作者對于故事情節的推進會有非常精心的設置,我們也能夠在作品中看到很多作者設下的伏筆。這些都是在小說文本的教學中需要學生仔細體會與感受的內容,對于這些細節的把握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感受作品的結構特點,也是對學生自己進行故事描繪的一種寫作方法的教學。教師可以首先從分析小說的結構美入手,讓學生從這個層面感受小說作品的特點,并且潛移默化的滲透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
本文以《最后一課》為例,分析在進行小說教學時如何有效地滲透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在這篇文章的分析中,很多人會認為作者善于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還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主題。但是我們在初次閱讀時所能感受到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作者在寫作中不僅是多次設下伏筆,而且做到了多層伏筆,在相互照應中推進小說的情節發展。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推陳出新完成新課標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的新體驗,要引導學生對于這篇文本首先從結構上進行充分的把握,感受這篇小說作品在結構安排與設置上的一些特點,體會其中的結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這些寫作手法,分析它們如何推動故事情節,使故事情節完整的。首先從作品的結構出發來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寫作特點,這不僅是讓學生感受與把握小說作品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學過程,也會逐漸滲透對學生的審美教育。
二、感受小說的語言美
感受小說作品的語言美,同樣是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的一個很好的教學過程。這篇文章中有很多極富感染力的語言,這也是文章實現情感表達與主題刻畫的一個寫作方法。在分析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語句,和學生一同分析這些語言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這會慢慢讓學生領會到文章的語言美,學生對于作品中包含的那種深厚情感也會形成更深入的體驗,這也是審美教育在實踐時可以起到的積極效果。
《最后一課》一文中有很多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比如:“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苯處熆梢詫⑦@句話作為教學范例,讓學生體味這句話的言外這意。慢慢的學生們仿佛回到了作者文中描述的那個時期,像小弗朗士一樣坐在教室里體味這句話――只要沒有忘記祖國語言,就算成為亡國的奴隸,我們仍能保持著祖國的血脈和情感,而這正是在壓迫與侵略中喚起斗志的號角聲,也是最終獲得解放回到祖國的呼喚聲。這種教學引導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優質的語言在傳達情感與揭示主題時能夠發揮的效果,也是從語言層面展開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的一種良好模式。
三、體會小說的情感表達
小說作品通常都會有較為明確的主題,結合相應的主題,作者必然會進行一些相應的情感表達。讓學生體會與感受作品的內在情感,領會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模式,這不僅是小說教學的重要組成,也是在進行小說的審美教育時需要良好實踐的一個教學主題。學生在學完小說文本后會形成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與感知,對于文章情感的領會也會有淺有深。在文本教學結束后,教師很有必要進行一個教學升華,可以進行一些相應的引導或點撥,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文章的情感,也可以設計一些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來加強對于文本的情感體驗。
教師應當保證學生學習完一篇小說后,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透過對于文章初步的領悟,從中獲得做人做事的有益啟示,并且鼓勵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創造是對學習到知識的深化和加強,在學習過《最后一課》之后,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個討論會,討論一下“最令你難忘的一節課”這個話題。隨著學生慢慢將自己的一些經歷闡述出來,他們對于這篇作品的主題的感受也會越來越深入,對于小說中的情感表達的領會同樣會更加豐富立體。這種教學后的延伸過程不僅能夠極大的加強學生對于作品情感表達的感知能力,這也是審美教育在課堂上實踐的一種非常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