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麗錚
【摘要】新媒體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新媒體迅速發展改變了法治文化宣傳的發展環境,對法治文化宣傳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因此,新媒體已成為輿論的引領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運用新媒體宣傳法治文化理應成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新媒體;法治文化;宣傳研究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形成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人們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法治價值觀,包括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應運而生,新媒體已經成為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改變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交往方式,改變著社會管理的方式,也改變著法律的運作模式,因此,新媒體已成為輿論的引領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運用新媒體宣傳法治文化理應成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媒體情境下傳播法治文化的優勢
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中介,同時能夠滿足公眾或用戶信息需求和傳播欲望的媒介形態[1]。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信息傳播的全方位變革,打破了傳統媒體因擁有傳播權而控制傳播內容和效果的局面,使傳播者由傳播機構單向傳播轉為多元媒介傳播,使接收者擺脫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定位,讓獲取信息和傳遞信息更加自由與便捷。從輿論生態變化看,新媒體的話題設置、影響輿論日漸增強,大量社會熱點在網上迅速生成、發酵、擴散,新媒體帶來了信息傳播的新態勢,將對法治文化宣傳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一)新媒體傳播拓展法治文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隨著網絡環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機上網的迅速普及,不斷刷新著互聯網的用戶群體,使得新媒體傳播的需求不斷被激發。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突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的法治文化宣傳,能有效拓展法治文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在新媒體狂飆式發展的今天,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不能被忽視,如何讓農民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任重而道遠。[2]新媒體的應用,有效擴大了法治文化傳播的覆蓋面,不僅使農民能夠通過新媒體共享到法治文化成果,并且節約了法治文化宣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1.95億,在網民中占比28.4%,較2014年12月增加1694萬人,增幅為9.5%。[3]中國整體網民規模持續增長,農村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上升證明廣大農村的用戶在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下,實現了信息更大意義的平等,蘊含著提升法治文化宣傳廣度的巨大潛力。在新媒體情境下,接收者通過隨時攜帶的手機等移動終端能夠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點接收到法治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社會公眾獲取法治文化的深度。
(二)新媒體傳播增強法治文化宣傳的互動性和個性化
新媒體傳播中的法治文化宣傳是一種多向互動,個性化的信息傳播系統。首先,接收者能夠根據自身個性化需求,使用電腦、手機、上網本等個性化設備,根據自身需求來定制法治文化信息,實現定時、定向傳播,節省用戶搜索和閱讀大量信息才能發現自己需要的法治文化信息的時間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信息傳播的個性化需求,提升法治文化宣傳的精準度。同時,每個接收者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在短時間內收集大量信息,然后通過分析和加工再發布出去,使法治文化信息成為供大眾共享的資源,越來越多的接收者充當起了“公民法治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使宣傳內容的多次傳播成為可能。其次,在傳播渠道上,超越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平臺,新媒體傳播平臺能將音頻、視頻技術融合使用,利用諸如微信一類的通信產品來實現文字、語音、圖片等綜合信息的傳遞,還能夠實現實時語音通話、視頻通話等功能。[4]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拉近法治文化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充分調動受眾的參與性,使法治文化在交流與傳播中豐富內容并增添價值。
(三)新媒體傳播提高法治文化宣傳的實時性和感染力
法治文化宣傳主體的核心目標是將法治文化信息在適當的境況下傳播給需要信息的人或系統。首先,新媒體傳播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局限性,能實現法治文化宣傳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實時信息傳播,大大提高了法治文化的傳播效率,且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是平等關系,消解了現實生活中等級身份的界限。其次,新媒體傳播具備一點對一點、一點對多點的私人空間,同時還具備多點對多點、點對面的公共空間。在新媒體傳播空間,特別是微信朋友圈聚集著共同特征的人群,介于人類對信息選擇的心理傾向特征,手機端對端的傳播更具備可靠性,信息更具備感染力,使得法治文化更容易引起共鳴和信賴,也能很快增強法治文化宣傳的速度和熱度。
二、新媒體情境下法治文化宣傳面臨的困境
(一)欠缺適應新媒體傳播的法治文化宣傳理念
在現代社會,法治文化宣傳對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媒體不僅是提供信息的工具,還是改變法治運作模式的工具。新媒體消解或融合了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邊界,打破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法治文化傳播結構,社會民眾提出利益訴求和表達愿望的渠道空前便捷和寬廣,參與法治運作的積極性也大為增強和提高,其影響力和作用日趨強大。就目前而言,法治文化宣傳落后于時代,導致法治文化宣傳仍延續了陳舊、滯后的宣傳理念,習慣于教育和灌輸,不注重與社會公眾當前的語境和需求相結合,未滿足社會公眾自覺學習的需要,宣傳方式單一陳舊、方法簡單刻板,導致社會公眾對法治文化宣傳效果感受不深,從總體上影響了法治文化宣傳的效能。
(二)未建立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法治文化宣傳載體
一是法治文化宣傳載體與社會需求不同步。信息時代微信、APP、客戶端大行其道,微信、微博形成了較大的社會力量,每個人轉發一次,凝聚了強大的輿論力量。由于法治文化宣傳載體沿用傳統手段和形式如法治文化講座、法治文化讀物、法治文化戲曲、法治文化景觀等,明顯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大眾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習慣以手機來搜索和瀏覽信息的現狀,必然影響法治文化的傳播。二是法治文化宣傳載體欠缺科學性設計。在實踐中,不能結合法治文化宣傳的目的、區分對象階層特征和客觀環境的變化去分門別類地運用載體,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不能適應法治文化宣傳面廣量大的客觀實際,使法治文化的要素在載體運行中有機融合。三是法治文化宣傳載體的互動功能薄弱。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可以變單向法治文化信息的灌輸為宣傳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雙向交流,使得雙方成為法治文化傳播的主體,在這個新的傳播鏈條中,個人既是傳播的終點也是傳播的起點。但在實踐中,法治文化宣傳往往以單向的法治文化“灌輸”為主,在方式上忽視了載體應當承擔的交流、體會和理解的功能,缺少雙向的交流互動,不利于形成反饋和傳播。
(三)缺乏新媒體情境下傳播法治文化的有效規制
相比較傳媒發達國家,我國出現新媒體的時間較晚,新媒體的規制起步也晚。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法治文化宣傳未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新媒體傳播法治文化的有效規制。當前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手機為技術支持的終端為例,每一個普羅大眾只要有一部手機在手,都可成為媒介,信息的流出沒有管制,信息的內容不經過濾,沒有把關人,因為新媒體傳播的零成本特征導致信息泛濫,逐漸對公眾形成了包圍圈,新媒體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以及傳播渠道都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復雜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事件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結果往往很難由事件中的單一力量完全決定,這就使得事件呈現出難以控制的特征,甚至走向失控。[5]如持續存在的問題藥品、有毒食品、暴力犯罪、執法不力、司法不公等不良社會現象的披露和曝光,優秀的法治文化難以占領輿論高地,久之使社會公眾產生了“秩序混亂、社會不公”的看法,主管機關針對負面或敏感信息仍舊倚重以堵為主的刪帖、封號等信息屏蔽措施,奢望一堵了之,實則適得其反,影響了社會公眾對黨政機關和相關機構的信任,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也暴露了我國新媒體傳播存在的許多管理和規制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新媒體加速發展是大勢所趨,從信息傳播和思想生產的視角考察,法治建設必須適時應變,利用新媒體助力法治文化宣傳,是社會科技發展的結果,是國家穩定有序前進的需要,是法治文化宣傳必然的方向和最優路徑。因此,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真正確立權力屬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優化新媒體情境下法治文化宣傳人才建設體制,建立貼近群眾的話語體系,健全新媒體監管體系,是法治文化宣傳活力的重要保障。
(一)真正確立權力屬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
真正確立權力屬于人民的法治文化理念,是解決一切與宣傳有關的觀念前提、價值取向。政黨政治的基本規律是人心向背決定著政權或政黨的興衰成敗,是人民選擇政黨而非政黨選擇人民。[6]由此決定了法治文化宣傳以保護公民的權利為前提,以保障人民合法、合情、合理地使用權利為目的,也決定了執政黨依法、用法和順應時代潮流的特點,有利于鞏固和擴大宣傳法治文化的民眾基礎,減少我國法治進程的阻礙,這在一方面體現了公權力原本屬于人民的特質,另一方面又體現了法治文化的精神內核。唯有在這種理念下,才能真正把法治文化宣傳作為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元素高度重視,并以適當的制度化安排體現法治文化的功能。
(二)優化新媒體傳播背景下法治文化宣傳人才隊伍建設體制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新媒體傳播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從而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由此決定了新媒體傳播人才將成為人才市場的亮點。運用新媒體加強法治文化宣傳,必須培養一批既懂得新媒體傳播技術、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又懂得法律的人才。從當前的黨政部門來看,新媒體傳播人才的配置還存在許多問題,這種問題的存在制約了黨政部門運用新媒體加強自身建設的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嚴重制約了法治文化的宣傳,影響著我國法治化進程。因此,必須解決新媒體人才建設問題,第一,將既具有深厚法學知識功底,又具有新媒體傳播觀念、懂得新媒體傳播技術和規律的人才納入黨政干部人事管理系統,配備合適比例的人才結構。第二,重視引入優秀外部力量,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立足國情的、有前瞻眼光的管理人才充實到新媒體管理隊伍中,培養一批能夠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的新媒體宣傳專家,形成在新媒體法治文化宣傳領域具有號召力和凝聚力的隊伍。第三,形成尊重新媒體傳播人才的良好環境,黨政機關對此的重視是法治文化宣傳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要素。第四,建立在新媒體情境下法治文化宣傳人才科學、規范的考評制度,規范工作目標和落實具體責任,并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給予人才足夠的發展主動權和自主權,促進人才與時俱進地提升本領。
(三)建立貼近群眾的話語體系
新媒體龐大的用戶群中包含各個階層的人群,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話語特點,這就要求傳播主體掌握語言技巧,運用符合新媒體風格,符合群眾喜好的語言來宣傳法治文化,推動我國法治化進程。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各種社會思潮都希望在社會公眾中占據主要位置,而人們在眾多選擇面前,更傾向于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因此,要實現法治文化的有效宣傳,就要在傳播話語上貼近群眾生活,符合群眾喜好。第一,新媒體傳播應找準接收者感興趣的話題,增強接收者對法治文化的親近感。第二,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語言豐富多彩,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精華,使法治文化符合我國民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方式,可以增強法治文化的傳播效果。第三,新媒體的語言形式多樣,出現了很多新穎而又富有時代感的詞匯、諧音詞以及大量英文字母或漢字與英文字母的混搭使用。[7]新奇性和趣味性是吸引民眾的法寶,網絡語言雖然紛繁復雜,其中既有積極的,又有消極的,選擇運用積極恰切的網絡語言,做好學術語言與網絡語言的有機結合,不僅不會喪失權威性,反而能增強接收者的關注度,提升接收者內心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感。
(四)健全新媒體管制體系
第一,從立法層次和管理域界上,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之與新媒體發展現狀有效對接,使執法主體有法可循。第二,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協調構建適應社會需要和新媒體發展的法律框架,保障新媒體參與主體的正當權利。第三,在沒有時空限制和真實身份隱匿的新媒體情境下,通過多種教育途徑使新媒體傳播者認識到,自由傳播不僅意味著權利,還擔負責任的履行,新媒體傳播者應明辨是非,減少主觀情緒影響,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借此加強信息自由和自律素養建設,防止自由濫用,為法治文化的正面宣傳奠定基礎。
四、小結
新媒體是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改變了法治文化宣傳的環境,也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考量著法治建設能力的強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形式將會層出不窮,新媒體傳播法治文化是機遇也是挑戰。習近平指出:“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本文的探討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所展開的,分析新媒體時代法治文化宣傳的現狀與優勢,進而提出如何為傳播者和接收者搭建立體式、全方位的高效傳播平臺,健全法律法規,掌握法治文化宣傳的策略,不斷提升法治文化的宣傳效能,在法治文化建設和輿論引導中化被動為主動,占據優秀法治文化引導的主動權。
(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BFX022)
參考文獻:
[1]陸地,高菲.新媒體的強制性傳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
[2]李凌達.新媒介平臺與鄉村媒介化演進——以農民利用微博售賣農產品現象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5(7).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摘要(一)[N]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572.html[EB/OL].
[4]車勇成.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新態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3月10日.
[5]唐遠清.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困境和對策[J].新聞愛好者,2015(7).
[6]高新民.新媒體與黨的建設[J].理論探討,2012(11).
[7]張凌彥.新媒體語言話語多樣性的文化思考[J].商2015(46).
(作者單位:中原文化藝術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