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雯+王藝涵

[摘 要]采用“相對資源承載力”概念的研究思路及計算方法,分析了老河口市1999—2005年的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狀況,結果表明:以武漢市為參照區域時,經濟資源承載力與土地資源承載力背道而馳,土地資源承載力的貢獻率要遠遠大于經濟資源承載力,并據此提出一系列措施使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老河口市;相對資源承載力;可持續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186
中國人口總量大,資源總量有限,資源消耗較快,在利用傳統的絕對資源承載力方法并以國際標準衡量資源的可承載人口數量時,幾乎總是得到實際人口超載甚至嚴重超載的結論。由于傳統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自然資源領域,存在缺陷。因此,資源承載力的外延拓展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形勢下,相對資源承載力產生了,相對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方式在人口分布與資源關系的研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中得到廣泛應用。
1 研究區域概況
老河口市介于東經11°30′至120°00′、北緯32°10′至32°38′之間,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邊緣,隸屬于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優越,是新興工業城市和糧棉油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2 相對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方法
考慮到土地資源與人類密切相關,且國內生產總值能較好反映經濟優劣,因此選擇耕地面積和國內生產總值為主要分析對象,計算公式為:① 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Cr1=I1×Q1,I1=QPO/Q1O;② 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Cre=Ie×Qe,Ie=QPO/Qeo;③ 綜合承載力:Cs=(Cr1+Cre)/2;式中:Cr1為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萬人);Cre為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萬人);Cs為綜合承載力(萬人);I1為土地資源承載指數(人/公頃);Ie為經濟資源承載指數(人/億元);Q1為研究區耕地面積(萬公頃);Qe為研究區國內生產總值;QPO為參照區人口數量(萬人);Q1O為參照區的耕地面積(萬公頃);Qeo為參照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億元)。通過以上計算公式得到綜合承載力Cs,然后與研究區域實際人口P進行比較,能夠獲取研究區域相對于參照區的承載狀態,包括三種類型:①富余狀態: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小于綜合承載力(Cs),即Cs–P >0;②超載狀態: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大于綜合承載力(Cs),即Cs–P <0;③臨界狀態:實際資源承載人口(P)等于綜合承載力(Cs),即Cs–P=0。
3 老河口市相對資源承載力動態分析及其演化過程
3.1 以武漢市作為參考區域
以武漢市1999—2005年為對照區域,通過對比計算得到承載指數、相對資源承載力(見下表),并進一步得到老河口相對承載力的變化過程。研究結果顯示:①1999—2005年老河口市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處于富余狀態,對綜合承載力的貢獻率遠遠大于經濟承載力,并且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說明對老河口市人口起支撐作用的主要還是土地資源,而不是經濟資源;②1999—2005年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則處于超載狀態,并呈逐步下降的趨勢,進一步說明了該市經濟資源優勢不明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落后;③1999—2005年,老河口市的綜合承載力處于富余狀態,且增長趨勢比較平穩,現實人口始終小于綜合承載力,說明老河口市的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3.2 從相對資源承載力看老河口市可持續發展問題
資源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市存在一些問題: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和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的不協調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落后;人口總數多,增長速度快,人口壓力大。就這些存在的問題老河口市要因此為可持續發展需要做出一些改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經濟資源承載力,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4 結 論
可持續發展是自然、經濟、社會三者的協調發展,因此,資源承載力是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基于1999—2005年數據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河口市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對老河口市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澤紅,董鎖成,湯尚穎.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的改進及其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 1336-1342.
[2]周楊慧,朱紅梅,李蘭,等.湖南省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5): 65-68.
[3]羅朝輝,陳丹,卞海文.安徽省相對資源承載力動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 68-70.
[4]王海燕,傅澤田.農業資源與可持續發展[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