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
摘 要: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擔負著重要的責任,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卻是學校、社會所不能替代的,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作者從家庭環境和父母言行對家庭教育進行闡述。
關鍵詞:父母;家庭教育;環境;語言;行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老師,是孩子啟蒙教育的引導者。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根基在家庭,關鍵在家長。父母的言行、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它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學校、社會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在于說教,而是通過家庭氛圍和教養方式實現的。
家庭環境。瑞典教育家愛倫 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環境是最好的教科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重要性。孟子長大后有一股浩然正氣,與孟母為他營造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孩子猶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必須的空氣和陽光。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物質環境。整潔有序的物質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朱子家訓》中說:黎明既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弟子規》中也曾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窗明幾凈、歸置有序的家庭室內環境,會讓孩子感到心情愉悅,獲得良好的秩序感,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的舉止。相反,污濁雜亂的環境,會讓孩子心情煩躁、抑郁,容易讓孩子養成松懈、懶散、邋遢的不良習慣。
2.精神環境。主要是指家庭關系,其中夫妻關系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夫妻恩愛,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關愛,獲得安全感,養成踏實、沉穩、誠實、樂觀、自信的性格品質。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孩子就會產生恐懼、自卑、冷漠、猜疑等不良情緒,感到被忽視被拋棄,從而產生不安全感,形成孤僻、自私、狹隘的個性,甚至導致反社會人格走向罪惡的深淵。終身活在陰影中,很難獲得幸福感。所以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溫床,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寬容、溫和,富有責任和擔當,充滿正能量。
父母的語言。社會學理論指出:兒童通過社會學習獲得成長。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家長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謹言慎行,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和孩子交流時,注意文明用語,為孩子營造溫馨的語言環境,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1.語言文明。家庭是孩子溫馨的港灣,不文明的語言會使港灣里的水受到染污,從而損害孩子純凈的心靈。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影響超出我們想象。如果父母不講究語言文明,經常出言不遜、出口成臟、言語粗俗,動輒對孩子謾罵侮辱,會毀滅孩子的自尊,毒害孩子的心靈。孩子就會在學校與老師和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復制家長的語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不潔凈的語言環境中,很難養成文明高雅的性格,一旦習慣成自然,長大后就根深蒂固很難改便。
2.語言冷暴力。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語言,就會無意中傷害孩子的心靈。比如:父母正話反說、諷刺挖苦、冷嘲熱諷、恐嚇謾罵,或者沉默不語,故意冷淡孤立,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和父母產生距離,不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猶如活在冷冰冰的地窖中從而導致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甚至憎恨父母,性格變態分裂,這樣的孩子成年后很難獲得幸福。
家長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模仿力很強,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們常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個習慣。好的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壞的習慣會有害終身。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最擅長模仿和感知,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孩子身上的習慣來自父母的影響。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性格。有的父母,脾氣暴躁,開口即罵,抬手便打,恣意妄為、性格乖張,而孩子時常成為父母的出氣筒,無辜的忍受父母的壞脾氣和壞性格,時常被大發雷霆的父母嚇得膽戰心驚。父母不良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對子女影響很壞。與其說,孩子的壞性格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不如說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
家庭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每個生命成長的重要環境。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表率作用,家庭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和性格習慣的養成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提高自身素養,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學》
[2]丁連信.《學前兒童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