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蔚?唐舒恬?朱晨源
摘 要:以校園網和手機信息平臺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正在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一代的載體,成為信息時代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同時隨著新媒體內容的不斷發展,信息內容的良莠不齊,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受到阻礙。本文通過走訪各地高校開展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以對各高校大學生的實地調研數據為基礎,并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性,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規律,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對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教育;對策
注:本論文系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成果。
1 選題背景及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全面普及,以微博、微信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用其特有的魅力和強大的力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利用校園網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不斷擴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
(二)選題意義
一直以來,教育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關于教育方式的改革備受拷問,各高校針對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仍較為陳舊,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降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時效性。本文通過對各種理論現象的分析,并結合現實對各高校的調研數據,融會貫通,深入剖析各種現象,結合時代背景和不同學科理論知識不斷完善相關理論內容。
2 新媒體的含義及特點
(一)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
(二)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 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3 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義
(一)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提供靈活便捷的傳播平臺
當今,新媒體已成為日常獲取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渠道,而其開放性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靈活便捷的傳播平臺。通過建立融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專題網站、專業網頁,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論壇等媒體工具做典型宣傳,采用這種單、雙、多向的相互型交流方式,既可以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與大學生進行理論探討。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從實際出發,貼近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結合目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年輕的視角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策略,通過網絡的優勢實現正確的導向,把網絡營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以網絡的互動性來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問題,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熏陶力。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性、自主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觸時政熱點問題,并且參與交流討論。由于網絡虛擬性的特征,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大學生的心靈世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灌輸式的模式。新媒體能夠隨時從各方了解信息并跟蹤學生的思想動態,這不僅提高了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頻率,還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性、自主性,同時使大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把握了話語權。
4 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對策
(一)加強高校新媒體管理機制,從制度上正確引導大學生
(1)培養網絡教育管理隊伍,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新媒體
高校應以院(系)為單位,加強網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引導大學生正確進行人際交往。首先要成立一支由專業技術人員、班級輔導員、心理輔導老師和后勤人員等不同領域的學生工作者共同參與的高校網絡管理教育隊伍。其次要開設網絡道德規范、社會交往等相關的學習課程,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社會交往方法和手段。再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大學生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進行多種形式的指導和輔導。
(2)加快新媒體工具的校園化
新媒體工具是學校網絡思想政治建設的新平臺,學校應組織基層干部,建立以班級、專業、年級或院系為載體的QQ群、微博、人人網,以輔導員老師、學生骨干為主要管理和幫助管理者,輔助全體同學即時了解學生所需要的學習、就業與社交信息,發揮學校的正面引導優勢,使之和校園網一同成為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和教學資源的主要渠道。
(二)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建立高效運營的網絡監督系統
社交網站的監管是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社交網站主要涉及到青年學生、網站開發商和運營商、國家網絡監管部門,將三者結合起來,形成“社會一一網站一一學校”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能夠大大減少國家有關部門的工作量,發揮廣大青年學生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和使用飛速崛起的新媒體,把網絡工具建設成為師生信息溝通的新橋梁和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平臺。校方和政府相關部門針對此信息開展調研,掌握師生的思想動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思想交流、學術探討和知識獲取;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工具對學生所反映的信息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和傳道授業。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渴望學習新知識、服務社會的美好動機,讓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產生更多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林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應用研究.福建農林大學,2014.
[2]馬華華,何莎.中國夢強化的高校共青團思想引論工作意義與路徑探索[A].教育教學論壇,2016,(21)
[3]易揚.論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文化的建構——以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為例[D].長沙:湘潭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孫銘蔚(1995—),女,河北金融學院經濟貿易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
唐舒恬(1995—),女,河北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金融學專業
學生。
朱晨源(1996—),女,河北金融學院會計系審計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