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超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貼吧、各種社會論壇、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發表言論、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引導,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網絡傳播將傳統的信息單向傳播改變為雙向傳播,人們在網絡上不僅可以獲取信息,而且可以成為信息的評論者和發布者。”高校網絡評論員在高校網絡輿情控制、輿論引導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變得至關重要。網絡評論員對輿論有較大的影響力。高校學生大多屬于90后群體,他們接受新生事物,思想活躍,但是也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 組建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網絡評論員隊伍是做好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 是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工作機制
目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已經引起了幾乎是所有高校以及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許多在第一線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同仁們也在進行著這一類問題的思考和總結,更是有很多高校在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一些經驗總結。而高校網絡評論員隊的伍建設與工作機制的研究正是近幾年各大高校針對網絡輿情管理研究的新著手點。
在中國內地,“網絡評論員”最早出現在南京大學官方BBS——南京大學BBS上。南京大學遴選部分熱心上進的學生會干部為“網評員”, 這些“網評員”的主要職責是通過發帖發布正面信息,跟帖回應、抵制、消除負面信息。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環境。此后,作為新生事物,網絡評論員在各個高校迅速發展。在國內,從CNKI上的搜索數據顯示,最早明確的的關于“高校網絡評論員”探索和研究源于2007年浙江江工業大學姚鵬在文教資料上發表的《加強高校BBS引導扎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論“紅色馬甲”,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一文。此后,陸續各大高校都在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截至2010年先關的文章也只是在10篇以下,主要的論點也只是停留在強調建設“高校網絡評論員”的重要性,對這支隊伍怎么建設、建立怎樣的工作機制研究甚少。近兩年,陸續有一些文章做這一命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如發表在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二期30卷胡雪艷《試析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一文;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34卷張穎《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與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一文等都是在原有論述“網絡評論員重要性的基礎上更近了一步,提到了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所以說,雖然從2007年開始各大高校就將目光投射到了這一“新事物”,但幾年下來的成果參考性確實非常的淺薄,這也與網絡的獨特性質,不可控、更新速度快不無關系,如2007年大家的關注重點還是校園BBS、貼吧,而2015年大家的關注重點卻又早已向新媒體做了轉移。
以我所在學校為例,現有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尚不成熟,也還沒有成立相應的部門來監管網絡輿情。在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開展中,形成了一些盲區,不利于第一時間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搭建網絡評論員隊伍要從三個層次入手,學校屬于戰略層次,所有的黨政機構、行政辦公室及各院系屬于管理層次,而具體從事網絡評論工作的人員則為技術層次。三個層次之間要做到既總體目標一致,又分工協作,形成合力。也就是從廣義來說,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是高校網絡管理者的集合體,包括高校的全體黨員、干部、教師等;從狹義來說,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指受黨組織委托專門從事高校網絡管理者組成的群體,他們主要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中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較高、有開拓進取精神和快速反應能力、熱心維護學校良好形象、熟悉電腦上網操作和網絡語言的機關干部、思政教師以及具有較好素質的在校大學生組成。
1 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由職業化”與“泛化”兩部分組成
1.“職業化”的高校網絡評論員。所謂“職業化”的網絡評論員即明確功能、職責、屬性的老師及學生群體。選拔形式采取雙向選擇,以約談、推薦、自薦等形式選拔成員,并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擁有確定的工作目標。
2.“泛化”的高校網絡評論員。“泛化”的網絡評論員即“職業化”外的教師群體、學生黨員、學生干部骨干以及素質較高的大學生群體。這部分群體主要采取的是半開放式管理模式,以引導信念教育為主,同時也作為“職業化”網絡評論員隊伍工作弧的補充和選拔來源之一。
2 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工作機制的研究
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要實行規范化管理,尤其要采用動態管理的方法。對工作積極,發表評論員文章質量高、數量多、影響效應積極,并取得實際成效的,要進行及時表彰。對工作不積極、不負責的,甚至在網絡平臺中對一些偏離事實、不負責任的牢騷進行附和而不能積極引導的,要根據情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取消其網絡評論員資格。因此,為提高這支網絡評論員隊伍成員的工作責任心、主動性和實效性,就必須要建立適合其發展的工作機制。
1.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管理制度。
首先要確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和責任制度。根據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工作特點也要考慮使用彈性的考核方式。同時針對“職業”和“泛化”高校網絡評論員的不同的工作區域要實施分層次分類別的獎勵措施。其次,要增強這支隊伍的核心競爭力,在隊伍中培養具有優秀信息收集、歸類、提煉的專業人員,可以為網絡輿情的預判提供寶貴的素材。同時,要把隊伍建設重心放在如何正確的輿情干預。由于網絡輿情的經驗尚處于初級摸石探路階段,利用每一次實際經驗加強整支隊伍在輿情干預方面的尺度把握、發展方向預判具有很高的價值。最后要制定公平、公正的責任制度。
2.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保障機制。
為了充分調動這支隊伍的活力,要制定合理的保障機制,為日常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主要包括必備的后勤補給服務工作、設備技術支持工作和人力資源平臺服務工作。同時要注重人文關懷,網路評論員的工作常常是辛苦與工作效果不成正比的,因此,要加強對這支隊伍凝聚力的同時,更要注意保留住骨干、精英的戰斗活力。
3.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獎懲機制。
好的獎懲機制是刺激隊伍主觀能動性最有力的武器,因此要制定詳細準確的獎懲機制。首先,要根據隊伍的組成和工作目標制定獎懲制度。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為目標服務的。其次要設置專門人員負責操作獎懲制度,并能夠確保制度操作的公平、公正。同時,要將獎懲制度和人員考核緊密聯系起來,達到各項制度的高度配合,才能確保隊伍機制的順利聯動。在實際工作中,也可以根據網絡評論員成員的身份給予不同的獎勵措施。如引用勤工崗位系統、黨員實踐活動、教師的課時工作量、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時數等,爭取做到獎勵的雙向選擇,最大發揮獎懲機制在隊伍建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