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現代科技碰撞之后,產生一系列的學術火花,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傳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互的碰撞重生。新媒體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之一,它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遇之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打開了一扇大門,似乎很多以前棘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新媒體解決而百試不爽。那么在新媒體的語境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是什么樣子的,而這種表述體現了非遺什么樣的價值,這些在其中已經體現的價值是否是非遺的全部價值所在,是筆者所期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1 新媒體語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價值體現
近些年,互聯網的普及范圍越來越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現了“互聯網+”的概念。目前新媒體逐漸被運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在2005年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有學者指出,非遺作為一種動態的、活態的文化表現形式,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記錄和捕捉的手段要更為復雜多樣,新媒體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再現真實的歷史地理信息和文化空間意向,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將非遺展示給大眾,這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系統性、真實性和完整性1。
第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面。陶賦雯指出,目前傳播領域正朝著以新媒體為引領以圖像消費為主導的方向發展,而非遺本身的一些特點使其在新媒體傳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這可以消解非遺傳承延續的一些尷尬2。楊青山指出,新媒體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合適的土壤3,并且他指出新媒體與非遺融合的三條路徑:一是通過新媒體對非遺進行介紹宣傳并及時更新;二是利用新媒體建立非遺數據庫便于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和查詢,并保護非遺的知識產權;三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非遺中的特定文化元素進行創意制作4。
第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方面。有人認為,媒體文化產品是文化競爭的核心陣地,因此與新媒體結合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是文化資源的必然選擇5。另外也有人指出,要將可以市場化的非遺通過技術改造推向市場的前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走非遺產業化之路6。
在以上論述過程中,新媒體語境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表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通過新媒體,對非遺本身的資料進行多角度的挖掘,從圖片影像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非遺進行保存、保護。運用技術保存非遺,這當中體現了非遺的文化價值,此中文化價值并不是狹義文化價值,而是包括藝術、歷史和審美等在內的文化價值。因為具有文化價值,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當下運用保存、保護的必要性,才有研究者對其關注。
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價值。非遺本身是動態的,它通常以人作為承載主體表現出來。而非遺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打破了人與非遺之間的緊密關系,因為非遺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而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傳播。利用新媒體展示非遺,是對非遺進行建立在現代技術層面上的重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展示,可以讓那些對非遺感興趣的人們更系統、全面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近幾年來,學術界就非遺產業化問題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堅持不能產業化,而有人認為產業化是對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保護和傳播方面融合之后,加速了其產業化。不管是傳統手工技藝中融入機器化生產的元素還是從非遺中汲取某種文化元素進行文化創意生產。在新媒體與非遺融合進行創意生產的過程中,說明非遺具有經濟價值,所以才會有政府、企業以及其他不同群體加入到非遺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不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直接關系的群體。
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筆者比較信服的研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發生關系生成的經濟的、社會的和精神的價值7。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并不具有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人發生關系之后才具有價值。菅豐指出,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有助于人類幸福的可能性,因而與其他文化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價值的。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價值。菅豐以日本小千谷市東山地區的斗牛習俗為例進行說明。他指出,斗牛是東山地區人們身份認同的重要源泉,在斗牛的過程中,斗牛人背負經濟壓力卻依然要購買牛并斗牛,并且在斗牛習俗中,他們并沒有獲得什么,但他們的行為卻為整個東山地區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收益。除此之外,養牛稱為東山人民的生活樂趣之一。在東山地區發生地震之后,斗牛習俗并沒有終止,在斗牛習俗復興的過程中,東山人民積極生活的態度被激發出來8。這簡單的斗牛習俗就展示了其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的多樣性。而在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必然也具備這樣的價值。
(三)新媒體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表述帶來的思考
像部分學者已經指出的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具有多樣性。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同時面向所有人,包括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不同群體。
在新媒體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主要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而如果談及在此情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的關系,那么更多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主體之間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更多地存在于廣大農村甚至少數民族地區。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就是農民或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往往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對于主流文化體系的表達沒有全面的認知。在經濟資本襲卷全球的過程中,這些握有少量經濟資本或根本就不具備經濟資本的群體就處于社會的邊緣。他們自己的意愿很少能夠得到關注,甚至往往處于失語的狀態。而恰恰是這些較為邊緣的群體承載了對于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前文對于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傳播和利用都是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間接關系的群體來完成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卻幾乎沒有參與這個過程。新媒體中的鏡頭語言,文字表現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構,重構者卻是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他者。盡管新媒體語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較以往而言,能夠更加完整系統地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但卻也將不明就里的人們帶入了一個超現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態之中,而失去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態了解。這種常態就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它的承載者之間的親密關系,而新媒體似乎切斷了這種關系,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展現在人們面前。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與人發生聯系,為人們帶來幸福而有價值。而新媒體語境中似乎對人的關注,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者的關注仍不夠。期冀在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的過程中,能將其承載者作為一部分進行關注,并由承載者來推動融合。
參考文獻
[1]常凌翀.新媒體語境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39-42.
[2]陶賦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傳播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8):70-76.
[3]楊青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價值分析.《傳媒》,2014(6)上:78-80.
[4]同上.
[5]劉建華.論數字技術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一體化功能.《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32(6):145-150.
[6]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2015(1):1-10.
[7]菅豐著,陳志勤譯.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遺產》,2009(2):106-110.
[8]同上.
作者簡介
于茂竹(1991-),山東省日照市,漢族,研究生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