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新媒體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普及與廣泛應用,對于傳統的中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來說既是沖擊和挑戰,也是機遇和發展。在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傳統中文社科學術期刊如何很順利地實現“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本文提出了從“內容為王”到“網絡為王”的三點技術創新對策:第一,在媒介技術上實現從“紙質印刷版”到“電子網絡版”的技術創新轉變;第二,在辦刊策略上實現從“獨家經營版”到“全國聯網版”的技術創新轉變;第三,在營銷市場上實現從“中文社科版”到“全球社科版”的技術創新轉變。
關鍵詞:新媒體;學術期刊;資源共享;大數據技術
1 從紙質印刷版到電子網絡版
近年來,隨著全球互聯網平臺的快速搭建,正悄然改變著全球人類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正沖擊著傳統媒體的許多方面,中文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也同樣面臨著由紙質印刷版到電子網絡版轉型的局面。技術決定論者堅信傳播技術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文化和社會秩序的深刻改變。因此順勢而為的搭上互聯網時代快車,將中文社科學術期刊通過新媒體技術以更快更廣的方式傳播出去、提高受眾關注度與知名度是新媒體時代技術創新對策之一。
新媒體是繼傳統媒體后崛起的各類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總稱。它有別于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等這些傳統媒體,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限通信網、衛星等渠道,借助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和娛樂服務。新媒體具有及時性、開放性、個性化、分眾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融合性等。新媒體在技術上的數字化和傳播上的互動性實現了中文社科學術期刊從原子出版到數字出版的轉變。
過去,中文社科學術期刊需要通過紙質印刷、郵遞服務才能到達讀者手中,而且產品生產過程耗時耗力,無法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是媒介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相反,新媒體技術可實現網絡版電子期刊,用戶只需在電腦,Pad或者手機等移動終端就可以瀏覽文章,既節省大量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也具有時效性。目前有些中文社科學術期刊雖然在排版策劃上有所好轉,但內容形式豐富程度依然有待提高。相反,新媒體技術可以實現融入畫面,視頻,音頻等多種編輯手段,改變以往傳統社科學術期刊的單調的板式和內容。
在信息檢索和文獻調取方面,傳統的中文社科學術期刊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去查找。如今,網絡技術可以快速實現這些功能。比如自建網站,將每一期的學術論文上傳到官網。這樣讀者可以自主地在站內搜索想要閱讀的文章題目或關鍵字,系統會準確顯示出該文章以及已發表過的所有相關文章。該項功能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來實現,而且目前大數據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我們感受最深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家在淘寶和天貓網上購物時,當你輸入你要買的產品,所有與該產品相關的內容和信息都會出現。
在品牌宣傳方面,一些傳統的中文社科學術期刊仍依靠在學界留存的影響力來艱難支撐。在過去,可以“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如今,即使“酒香,也怕巷子深”。因為媒介技術的沖擊,讓社科學術期刊的競爭很激烈,好的內容只是其中之一,要想提高知名度需要理性的宣傳和感性的包裝。除了建立自己的網站之外,還可以開通官方微博,成立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利用社交網絡有效抓住屬于自己的受眾群體。
2 從獨家經營版到全國聯網版
目前,國內許多家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仍是各自為政的局面,經營方式還是獨家經營,沒有實現資源共享,這主要是由紙媒的性質所決定的。而今天“互聯網+”的思維模式為我們發展提供了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要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打破僵持的局面,努力從獨家經營到全國聯網,實現有效的資源共享。
為推動中國社科學術期刊發展,可成立一個類似智庫的“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網站”。將目前國內所有高水平的社科學術期刊的論文匯集于此。所有文章的作者和發表期刊都以超鏈接的形式供讀者點擊,比如只需點擊一下作者就可看到作者發表的所有文章。這樣既整合了各類資源,為各社科學術期刊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了平臺,也解決了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超載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看重的是與用戶對話。該平臺除了實現資源共享,無障礙傳播之外,還應賦予讀者的評論權和轉載權。讀者看完文章后,可以在線追加評論,提供新的學術見解和對問題的看法,這種形式類似于論壇。同時還可以進行分享和轉載,分享到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現代社交媒體,因此文章和期刊的點擊率,轉載量,評論數量和討論程度都是各家期刊在網絡競爭中的質量評估的指標。其次,社群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都是驚人的,在網絡社區中,人們都是以集群化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興趣愛好或相關職業的人能集中在一個圈子里,他們在屬于自己的圈子里不斷分享他們共同關注的一些話題,發表新的見解和思想,這些都是學術成果的延伸。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最大化的將智慧和學術資源的成果傳播給學界和大眾,推動新思想的誕生。
3 從中文社科版到全球社科版
中文社科學術期刊發展到今天,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無地域、無時間限制的“脫域化”優勢,尋求走出國門的方法和途徑,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傳播我們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成果,讓中國智慧和中國聲音走向世界。
僑居海外的華裔學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近三十年來遷往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的新時期移民逐步增長,這一時期的移民大多具有高學歷或為技術移民。因此,積極利用互聯網,推進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多語化的國際化進程,可為遍布全球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查閱和了解中國科研成果的機會,也利于增進國際化傳播。
據資料顯示:目前已有很多大型海外機構用戶通過互聯網使用中文學術期刊,中國的學術期刊在通過互聯網發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國外知名院校及皇后圖書館、多倫多公共圖書館等海外大型圖書館的借閱者們可通過互聯網閱讀到中國的學術期刊。1正是利用網絡的便利,促進期刊的國際化進程。
這些都為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在國際中地發展提供了借鑒,增強了信心。中文社科學術期刊應進一步重視并提升論文的英文摘要的編輯加工和規范,為國際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解中國科研進展的窗口,這也順應中國從制造業“走出去”到中國聲音“走出去”的需要。因此,積極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并采取各種應對方式,不斷轉變思路和運營模式,建立自己的文獻品牌體系及學術期刊評價的國際話語權。目前,利用網絡平臺,將以往小而散的期刊進行整合并實現集約化發展,也是目前中國學術期刊發展的又一個趨勢,并正在不斷發展。
中國社科學術期刊利用網絡的各種方式推介,將極大促進中國學術成果的傳播。一方面輸出我們的文化和聲音,讓中國智慧和學術成果貢獻世界;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在國際范圍內拓展更廣泛的讀者、作者,吸引更多海外學者投稿;這對國內社科學術期刊發展將會有巨大的推動,同時也期待多種語言和智慧并存的盛況。
參考文獻
[1]王立名主編.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5
[2]劉艷 網絡環境中學術期刊的發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 2002
[4]吉海濤 郭雨梅 郭曉亮 張 璐,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的評價[M],2010-04-26.
[6]武曉耕 中文學術期刊“走出去”策略探析[J].編輯之友 2013(06)
注釋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的評價[M],2010-04-26.
作者簡介
王芮(1993-),女,內蒙古包頭人,漢族,學歷:碩士, 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