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嶺?宋冰燕
摘 要:鄉村與景區融合建設是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的有效途徑。登封市少林街道辦事處雷家溝村地理形勢獨特,文化積淀豐厚,從明確主題定位、優化空間布局、創新旅游產品和完善服務配套進行村域綜合景觀規劃設計,從而推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村融合;景觀規劃
1 引言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勾畫的“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中,美麗鄉村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自然景觀和人文客體為核心的鄉村旅游在我國呈現出磅礴的發展態勢,同時也涌現出村莊邊緣化和空心化、生態環境惡化、傳統農業衰弱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建設美麗鄉村,必須對鄉村的具體情況進行理性判斷,因地制宜地選擇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尋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契合點,以推動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發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對自然的向往和對鄉土親情的需求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但當前鄉村旅游紛紛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鄉村旅游核心資源破壞、文脈斷裂、傳統村莊淪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鄉村,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是避免以上情況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區建設融為一體實,實現鄉村與景區的協調發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將景區與村莊視為一個系統,通過村莊內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村莊的生產活動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村莊與景區的空間互應、資源共享、要素互補、利益互顯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徑
“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平衡居民與游客的利益訴求,要求美麗鄉村的建設與旅游景區的建設同步規劃。“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徑有:明確村莊功能定位,優化村莊空間布局,樹立景區與村莊的主題形象,創新旅游產品,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
3 實踐: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辦事處雷家溝村美麗鄉村規劃設計
3.1 項目概況
登封市少林街道辦事處雷家溝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處,地處嵩山腹地,三面環山,與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跡眾多,是一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文化旅游型美麗鄉村。現狀雷家溝村地勢險要,用地復雜。村莊呈小片長帶狀、零星點狀分布,基礎設施薄弱,居住條件較差。
3.2 規劃思路
本規劃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修繕改造古民居群及歷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環境,整治山地農耕設施,建設“禪修”養生基地,借鑒“景村融合”的開發模式,以實現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
3.3 總體定位
雷家溝村緊鄰千年古剎少林寺,區域內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少林寺的發展無形中帶動著周邊旅游文化的建設,雷家溝村則占有天然的地理優勢。雷家溝“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總體定位以少林文化為背景,將雷家溝村打造成一個集農、禪文化體驗、生態旅游觀光、佛學禪修文化教育和商業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3.4 組織結構規劃
本案根據村莊的具體情況將整個整合結構劃分為“六區、一街、一園、一中心”:
3.4.1農業體驗觀光區:村莊入口現有土地為一般耕地,在此處打造農業觀光園。在該區域中開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織等游客互動項目,體驗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體驗區:以廢棄的雷家溝老居民區為依托,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修繕整治農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體驗區,將幾近絕跡的農村民俗、耕作農具、農家技藝、本土手工藝制品等的現場制作、體驗等展現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別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兒時的記憶、久違的鄉愁……
3.4.3農耕休閑采摘區:以雷家溝東洼及百草嶺的丘陵、坡地為主,就地取材將田埂進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態環境以提升觀賞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為基礎,聯合農、林科研單位,在保留村莊原有林果業種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逐步形成以休閑采摘、農耕體驗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閑體驗區。
3.4.4禪修養生區:將廢棄的養雞場區域改造為禪修堂、文化藝術展館、道德講堂等,集中形成禪修文化養生區。聘請得道高僧、知名傳統國學文化學者到此講禪論道,并定期舉辦書法、古典音樂、國學講堂等活動。
3.4.5傳統武術研修區:“禪”、“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溝村位于“禪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濃厚的禪武文化底蘊,亦是村莊的特色和靈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溝下現有的武校“少林羅漢院”為依托形成武術原生態展示區、傳統武術研修區,定期舉行少林武術研修、表演,以此作為吸引游客光臨的一大閃光點。
3.4.6現有文物保護區:雷家溝現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屬景點已基本成型,具備接待游客的能力,針對這些重要文物進行保護性開發,后期再加大宣傳力度,并引導游客有序游覽。
3.4.7素食文化街:為最大限度的開發資源,充分利用溝壑的現狀地形,計劃在雷家溝的溝壑底部內依溝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進各具農家鄉土特色的風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專區。建筑風格與改造的居民區保持一致,以青磚灰瓦的明清建筑風格為主;街區步行道內由上而下潺潺細流曲折而過流入荷花池,在景觀荷花池旁設置以少林禪武文化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傳統體驗園:將刁家溝老村莊和現有土地做為傳統產業基地,在此展現農業農莊特色,用比較原始的農耕方式,讓人們可以回歸田園生活。
3.4.9社區服務中心:作為景區的第一門戶區,為游客提供停車、問詢、租賃等旅游服務。建設與景區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務服務區,以特色美食、禪武文化為基礎,打造一個集住宿、度假、會議為一體的商務服務中心。
4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涵蓋范圍很廣,涉及村莊美化、環境提升、景觀塑造、生態保護、村莊文化品質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規劃在規劃旅游景區層面通過對村莊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間布局、旅游開發和基礎設施配套等,豐富了現行村莊的規劃內容。關于雷家溝美麗鄉村的規劃依托村莊的區位優勢、自然風光和純樸民風,把民俗文化、禪宗文化和傳統的姓氏文化作為項目的核心資源,走“保護-開發-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期以鄉村旅游發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保障鄉村旅游發展,從而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樊亞明,劉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路徑[J].規劃師,2016.
[2]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 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陽朔縣新寨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運龍.轉型期鄉村多功能性及景觀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簡介
宋嶺(197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博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
宋冰燕(1991-),女,河南鄭州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