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娥
摘 要: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國家批準重慶成立了兩江新區,產生了許多農轉非的“新市民”,筆者在兩江新區承擔新市民素質培訓期間,對新市民的素質、問題與解決辦法進行了詳細研究,提出了提升新市民素質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新市民;素質;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村居民逐步轉變為城市居民、成為新市民。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為加快經濟發展,2010年6月18日成立了我國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兩江新區的建設發展寄予了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江新區要全面提高改革開放水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型新興產業,建成科學發展的示范窗口。隨著兩江新區的加速建設,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搬遷到統一規劃安置的新小區居住,角色和身份發生了變化,農民轉化為市民,村民轉化為居民,成為城市中的“新市民”。兩江新區如何幫助這些“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成為真正的居民,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示范社區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從探討“新市民”存在的問題出發,有的放矢地提出提升新市民素質的思路與對策,旨在推動“新市民”早日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
1 “新市民”素質普遍存在的問題
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靈魂和名片。市民素質的高低,不僅決定著城市的品位,而且是城市競爭的重要軟實力,它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和進步。筆者今年4-6月承擔部分“新市民”素質培訓,期間,通過觀察、詢問、走訪等發現,“新市民”素質離現代化城市建設距有一定差距,需要加緊提升。
1.觀念比較陳舊。“農轉非”新市民“小農意識”比較根深蒂固,城市意識、文明意識、衛生意識等方面比較淡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個人形象,改變邋遢形象,同時,健康理念和教育子女的觀念等方面也有待更新和改進。
2.行為習慣不規范。“農轉非”新市民由原來的散居變為集聚,由原來的平房居住變為現在的高樓大夏,很多陋習一時難以改變。主要表現為:高空拋物、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煙頭、紙屑等廢棄物;公共場所坐車或辦事不自覺排隊,開口臟話連篇;飼養的寵物擾人或隨處大小便;在小區的綠化地上亂踩、公共設施上亂畫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
3.文化低、技能弱。“農轉非”新市民整體文化程度低,年齡稍大的大多只有中小學文化程度,還有一部分人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職業技能很弱。
4.人際關系處理存在障礙。許多家庭存在夫妻、婆媳矛盾、鄰里糾紛,吵鬧不斷,互相埋怨和指責,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理解,缺乏尊重、信任和包容,甚至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
5.安全與法制意識淡薄。“新市民”中常有一些不良的用電、用氣和起火行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安全用電、用氣常識;亂穿馬路、翻越欄桿等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時有發生,交通法規、治安管理處罰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制觀念薄弱。
2 提升“新市民”素質的思路與對策
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市民素質的高低關系著城市的形象,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可人的素質的提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也不是簡單的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和達到預期目的。素質的提升是一個細雨潤化、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多方努力的一項系統工程。要想盡辦法,采用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提升市民的素質,實現市民素質和城市化進程同步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和諧社區、幸福家庭的構建。
1.加強素質教育與培訓。利用社區居民集會室或培訓室,按樓號分批次將這些“新市民”召集在一起,開展衛生健康、子女培養、生活習慣、文明禮儀、安全防范、鄰里和諧、公德修養等主題教育與培訓,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改變原來的不良習慣。筆者在某小區“新市民”素質培訓期間,第一天下課后,在培訓室的桌面上和地下留下了許多煙頭、瓜子殼、一次性杯子、礦泉水瓶子等;第二天,當我講到和諧社區的構建這個主題時,提出構建和諧社區首先要求每位業主都要講究公共衛生,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個文明人其實就是舉手之勞,提醒大家就從我們今天的培訓室這個公共場所開始,做到不亂扔亂丟,將垃圾隨手帶到垃圾桶,結果大家基本做到了,培訓室保持得干干凈凈。可見,加強培訓,強化他們的城市意識、文明意識、衛生意識等,對“新市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幫助和必要的。
2.加大宣傳與監督。利用小區活動室或櫥窗,強化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開展小區道德模范的評選活動并張貼公布,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同時,社區工作人員和物管人員充分發揮小區監控的作用,對小區內高空拋物、亂扔亂丟等不文明行為加強教育和勸導,督促他們規范自己的行為,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水準。
3.組織文明素質提升活動。以街道為依托,以社區(居委會)為平臺,發動“新市民”踴躍參與到搞好社區建設的活動中來,如組織“新市民”參觀“工業園區”、示范城區、模范社區等,開展“尋找身邊的文明”、“人人講禮儀”等文明普及行動,“潔凈新家園”等環境整治行動以及“文明出行、安全回家”等交通安全行動。通過參加各項公益活動和群眾文體活動,引導和激發“新市民”的積極性與參與度,讓他們在參與、體驗、實踐過程中,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盡快融入新的生活,使文明行為成為“新市民”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
4.開展提升技能的培訓與拓展。利用職業技術學校或社區專門組織開展“新市民”就業培訓,尤其要加大對年輕“新市民”的職業資格證書、崗位技能資格證書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崗位職業能力和經營能力,激勵他們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創業,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也是城市文明的實踐者、創造者和保護者,市民素質的高低對城市的文明程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市民素質的高低也透視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各級政府尤其是社區應當加大對“新市民”的教育與培訓力度,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參與城市建設發展,成為名符其實的市民。
參考文獻
[1] 胡娟,對提升市民素質的幾點思考,中國商界,2010,(12)
[2] 吳新中,李學容農民工新市民素質提升對策研究——以重慶市為例,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