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乾隆朝時期清政府從順、康、雍三朝對青海實行的政策基礎上,依據對青海地區的形勢,對青海藏區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本文結合相關藏漢史料,探析了乾隆朝對青海藏區的治理政策。
關鍵詞:清代;乾隆朝;青海藏區;治理;政策
1 乾隆朝時期的青海藏區社會
(一)乾隆前期對青海藏區的治理:
乾隆元年(1736),因雍正朝的治理,青海地區局勢相對穩定,針對實際情況,清政府開始裁撤在青官員以及駐青軍隊。立即引起西北將領岳鐘琪的擔心,在他的請求和建議之下,在繼續恩威并舉的政策下,青海地區有關地方又派官員、派兵回去駐扎。如“乾隆二年(1737)賞西寧、大通官兵銀兩。”1由此看來,經歷了羅卜藏丹津事件之后,盡管青海地區暫時相安無事,但清政府的一些有為的官員并沒有放松對此地的關注。意識到青海潛在的不穩定性。由于幅員遼闊,高原特色的地理地貌等因素,無法像管理內地一樣對此地進行管理。尤其,對地處草原深處的藏族部落。因此,在乾隆前期政府管理稍有放松之際,便出現了屬于四川行省管轄的郭羅克部落多次對青海蒙藏部落的搶劫活動,如“乾隆五年(1740),郭羅克土司丹增所管番子甲噶等,在西寧個地方搶奪蒙古帳房馬匹。”2針對這次搶劫,“乾隆六年(1741)川陜總督尹繼善上了‘遵旨商辦郭羅克土司事宜奏折。”3想籠絡藏族上層分子,并通過他們統治藏族勞動人民,從根本上消除郭羅克的搶劫活動。不久,郭羅克又對與其毗鄰的青海玉樹藏族部族進行搶劫。
(二)乾隆中期對青海藏區的治理:
乾隆中期,清朝對青海的建置逐步規范化。如貴德縣與大通縣的建立等,此時整個青海地區相對較為穩定,因此有些地方官員開始再次被裁撤。盡管此時整個青海地區相對較為安定,但“乾隆二十三年(1758),蒙古勒津部落的烏爾津、策塔爾、扎無土百戶吹塔爾等,交納馬匹銀兩時,至青海之伊瑪圖地方,為郭羅克賊匪劫奪。”4對此事的發生,青海札薩克和四川郭羅克部落首領約地會盟。“嗣后青海蒙古及郭羅克番子等,倘有盜竊案件,將為首一二人,從重懲治,法律既定,庶盜風可以漸絕,懇請代奏等語。”5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居住在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南的藏族部落移河州同知駐循化,正式設立了循化廳,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循化與河州在政治、經濟上的聯系。但是四川郭羅克對青海的搶劫活動并沒有消除,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發生了郭羅克番子及噶布舒番子殺死札薩克公里塔爾屬下蒙古阿薩、刺傷察罕,搶去馬牛羊只等。”6這一期,四川的郭羅克仍對附近藏族部落及蒙古族進行不斷地搶劫活動。乾隆中期,清朝在青海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面很注意對青海蒙古族的管轄和治理,另一方面也更進一步地對青海藏區的管轄和治理,尤其對郭羅克的搶劫活動的處理較前朝更加細致。
(三)乾隆后期對青海藏區的治理:
乾隆后期,致力于處理蒙藏部落之間因搶劫、草場糾紛等引起的矛盾。如“乾隆四十年(1775),(青海蒙古)札薩克公禮塔爾出獵遇賊被害。后經嚴查,知為郭羅克番賊所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九月派人令土司扣留至四川,土司因水土不服而亡。”7終此事因清朝措施強硬而得到妥善處理,平息了此次殺人事件,杜絕其升級為蒙藏之間的民族矛盾。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朝決定將循化、貴德所屬藏族部落,分別生熟,歸青海都統兼管。同知富升阿始將起臺、邊都、下龍布六族、保安四族這些離城稍近,時來城市的部落,作為熟番;而將上龍布、合兒、阿巴喇的三十一族,并南番二十一族這些離城較遠,不常進城的部落,作為生番。”8其次,鑒于廣大蒙藏群眾的虔誠信仰,對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中的流弊,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規定在理藩院注冊的大活佛的轉世,均須由朝廷主持的‘金瓶掣簽法確定,以防弊病。”9規范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工作。“就在金瓶掣簽制度頒行的當年,通過掣簽決定了青海佑寧寺第二世松巴活佛的轉世靈童等。”10這是藏漢文史料中有關金瓶掣簽的最早記載。金瓶掣簽制度是清王朝扶持黃教、優渥喇嘛宗教政策之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乾隆后期在政策手段等方面顯得有條有序。
2 乾隆朝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概況
乾隆朝沿用順、康、雍三朝政策,并依據青海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治理,而此時的青海藏區社會,縱觀清代乾隆前、中、后期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形成以下幾個特點:
(一)政治方面:
主要以處理好青海地區的蒙藏關系及藏族部落之間的沖突為主。首先,繼續順、康、雍年間在青海地區實行的土司制度下千百戶的設立,且獎罰分明,以加緊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和控制。當然,這主要是因為青海幅員遼闊,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便政府直接控制治理,另因青海藏區社會與西藏聯系特別緊密,故清朝繼續采取此具有羈縻性質的土司制度,經“以夷制夷”的理念方式進行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和控制。其次,在處理有可能引起蒙藏矛盾的事務上,一方面嚴懲罪犯,獎勵立功者;另一方面針對搶劫,要求青海蒙古族必須要自強,再次,通過會盟等方式,加強對蒙藏部落的治理。
(二)經濟方面:
主要以扶持為主。青海因特殊的地理環境等因素,遭受的自然災害比較多。故乾隆朝清政府就在盡力減免相關賦稅。如“乾隆六年(1741),賑濟碾伯等十四州縣被雹災水災貧民;乾隆十年(1745),免去西寧屬之玉樹等族的馬貢銀兩等。”11在整個乾隆朝,這種因自然災害減免青海藏區社會賦稅,賑濟貧民治理,不勝枚舉。另外,乾隆二年(1737),“寬免甘肅大通協永安營兵丁試種無成應賠籽種農器銀一百七十兩有奇。”12此外,鼓勵熟番開墾耕地,還鼓勵生番也在條件允許的地理環境下進行農耕。青海地區的農牧業經濟得到繁榮發展。
(三)文化教育方面:
主要以扶持鼓勵為主。由于青海地區地處邊遠,文化教育一直比較落后,青海藏區社會更甚。針對實際情況,清初青海地區沿襲明代所建儒學“雍正三年(1725),改西寧衛為府的同時,也改衛儒學為府儒學,并將原校舍加以修茸。乾隆初年,又修茸校址后面舊有的明倫堂,使儒學略具規模。”13“乾隆十年(1745),在儒學側,筑明倫堂,在堂的左右還設有學舍,前建有儀門。該縣還有4處社學,分別在城北、老鴉、冰溝和上川口堡。乾隆十一年(1746),在碾伯縣上川中堡又新建義學一所,學址在城隍廟左側。乾隆十二年“僉事楊應琚、知府劉弘緒、千總彭馧在貴德創立義學。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署循化同知達桑阿奏請,在循化廳添設儒學,兩年后建成,并開始招收文武生員,其貢學定例。”14促進了青海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
總之,從整個乾隆朝來看,對青海藏區社會進行治理過程中,主要是根據因地制宜,清政府對青海藏區部落首領恩威并舉,獎懲嚴明,從而將青海及青海藏區牢牢地控制在清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并將青海藏區社會暫時處于一個較為平穩的過渡時期;從客觀上穩定青海局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釋
1.清實錄·高宗實錄52·乾隆二年二月辛酉[Z]
2.清實錄·高宗實錄113·乾隆五年三月庚午[Z]
3.清實錄·高宗實錄155·乾隆六年十一月辛卯[Z]
4.清實錄·高宗實錄575·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庚子[Z]
5.清實錄·高宗實錄697·乾隆二十八年十月甲辰[Z]
6.清實錄·高宗實錄959·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壬午[Z]
7.楊衛.論清代乾隆朝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8.陳光國.《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P355
9.陳光國.《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年,P392
10.“福康安等奏在藏掣得西寧松巴呼圖克圖及科爾沁地方達喇嘛呼畢勒罕折”,載《匯編》P819-820
11.楊衛.論清代乾隆朝對青海藏區社會的治理[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12.清實錄·高宗實錄59·乾隆二年十二月辛丑[Z]
13.崔永紅、張得祖、杜常順.《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401
14.崔永紅、張得祖、杜常順.《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402
作者簡介
才旦加,男,藏族,主要研究方向:藏族歷史,中央民族大學藏學學院2015級藏族歷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