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野
摘要:伴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更趨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互促進的關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體育鍛煉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由于體育活動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積極促進
體育鍛煉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由于體育活動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所以,我國高校體育把增強大學生體質、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伴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更趨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互促進的關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從教育心理學和心理衛生學的角度講,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其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心理不健康,德、智、體就難以得到全面發展;反過來,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又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可以說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根源
在當今社會的高節奏生活中,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和高校大規模的全面擴招,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實際上己經失去了20世紀90年代以前所擁有的“天之驕子”的榮光。他們不得不承擔著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壓力,加上從小學以來即開始的應試教育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己經不堪重負,其中一些大學生甚至己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根據相關的統計材料,盡管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屬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身在大學校園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甚至要比其他社會群體差。社會的高速發展在給我們帶來日益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我們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擾,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而作為一個獨特群體的當今大學生更是在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的種種壓力下,其心理健康已經存在著嚴重問題,令人擔憂。對此,我們只能面對,并采取相應的積極有效的措施。只有這樣,高校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當今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固然與當今社會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壓力有關,但是高校教育中對此問題某種程度的忽視不能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具體而言,由于我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使得我國大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影響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當然,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有眾多的原因,除了本身的生理變化和遺傳因素外,各種社會沖突和價值觀念的變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消極影響,以及“應試教育”中教師、家長、社會對學生過高的期望所帶來的學生心理負擔等,都能造成學生的各種心理疾病。
二、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
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學者就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和體育鍛煉對治療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體育鍛煉對人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測定人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可以看出其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是促進腦細胞反應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大腦對身體的感覺和運動是對側支配的,而體育鍛煉又能經常活動平時較少活動的左側肢體,所以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就有利于挖掘大腦右半球的智力潛能,發展人的智力,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應激。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群體應激反應明顯低于不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群體。參加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奏的體育鍛煉會產生顯著的短期情緒效應,從而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如狀態焦慮、抑郁、緊張和心理紊亂等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
(二)體育教育的心理健康職能
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健康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職能。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健康指的是大學生身心的雙重健康。在大學學校階段,大學生不但要學習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為將來走入社會適應繁重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作準備,這種準備不但是知識儲備,也是生理和心理儲備,而生理和心理儲備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體育鍛煉來得以實現。在高等體育教學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鍛煉學生的對待事情敏捷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對面臨危險的處理能力和學生對現場情況的組織能力等等,而這些無一不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也就是說大學時期是健康教育的最好時期。
(三)體育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實現手段
高校體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一的一個方面。體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具有獨特的作用,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及效果,是其它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及無法比擬的。體育運動有各種組織形式和不同的活動內容,它有助于消除人的緊張情緒,發泄內心的沖動潛意識,化解煩悶和單調,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滿足人與人之間交往和情感的需要,磨練性格,鍛煉意志。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地松弛緊張的神經,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緩解和減輕心理壓力,消除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通過集體性運動項目來促進學生團結協作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敢于競爭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通過體育規則來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體育運動在培養學生樂觀的性格、豁達的胸襟、堅強的意志等健康心理方面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參加體育運動心理感到豁達、愉快的占8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身體能感受到動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韻律感,心胸開闊,陶冶情操,運動時,可以忘卻煩惱和痛苦,消除孤獨感,同時又提高了人體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能力。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心理療法和康復手段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
(四)體育教育對心理健康的自療作用
焦慮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兩種最為常見的情緒困擾。體育鍛煉對抑郁的控制作用比較明顯。一次性運動活動和長期的體育鍛煉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體育鍛煉既可降低特質性抑郁,也可降低狀態性抑郁;體育鍛煉即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練習(低強度,長時間)和無氧練習(高強度,短時間)均可降低抑郁;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和頻率與抑郁的降低程度有關;體育鍛煉比放松練習和其它愉快活動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體育鍛煉與心理治療相結合比單純進行體育鍛煉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
三、高校體育教育應對策略
(一)有機互動
有機互動是指在體育教學或體育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講究時機和內容,即體育教師要根據體育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其所蘊涵的可利用資源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結合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來說,每一堂體育教學課所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該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而不是脫離教材強加上去,任何牽強的、貼標簽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任何純粹為心理健康教學而進行體育教學都是不可取的。雖然體育學科課程中蘊含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但并非任何內容、任何時候都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每次體育課都必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體育學科教學活動中的內部滲透貴在自然、貼切,它與整個體育學科教學的特點和具體過程是緊扣的,是有機融合的。因此,促進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順其自然,盡量避免牽強互動。
(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體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于體育教育、體育教學、課余鍛煉、競賽活動等各個環節之中。要實現高校體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必須要選擇好與體育教學密切相關又能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一般應加強心理素質和預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內容。一般而言,心理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培養人際關系的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通過有意識地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發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因素,培養創新能力,用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道德品質,關心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形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另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也應適當加入預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衛生知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等。這樣,高校體育便可以通過健身健心的雙重功能對大學生正確處理心理衛生與學習、生活、工作、交友、戀愛、就業的關系方面產生獨特作用。
(三)加強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體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經登上高校講壇,它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高校教師應多掌握一些與自己專業相聯系的心理知識,開闊視野。目前,在高校里有許多教師并沒有很好地利用體育這一特點,其原因在觀念上僅僅把體育作為鍛煉身體,增進身體健康的一種手段,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因而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改善心理環境,增強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許多學校還未擺脫運動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學大綱僅僅是運動項目的排列組合,重運動輕健身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加上不同地區經濟文化制約和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使目前高校體育還未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這種認識上的局限與體育長時間限于教育學和某種舊的拼裝式框架有關。教育分為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其中體育是一部分,現代教育趨向于整體化和有機化,體育其實是整體教學的有機部分,是與教育其他部分相輔相成合為一體的,對體育的認識形成系統論的觀念,我們就能清楚現代體育對人的作用,也就是體育不僅健身、而且健心、健美。
四、結語
影響、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其中體育教學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教育工具,其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是調適和克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體育學科因其教學活動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人際交往的立體性、心理操作的復雜性、心理體驗的復合性等,對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改善心理狀態、排除心里困擾、有針對性的糾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質等具有重要意義,是最容易、最現實的心理健康的教具。
【參考文獻】
[1]徐愛軍.對體育教學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思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 (04):78-79.
[2]吳寶全.發揮學校體育功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