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征旗++馬浩峰+++萬祝蓉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因此選擇一條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構建相應的模型,來探討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為研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發展路徑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城鎮化水平是國家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大標志,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完成了城鎮化這一發展進程。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日益提高,其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雖然量在不斷增加,但并沒打破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化這一獨特結構,而且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也在逐漸惡化,城鎮化的質量的提升并沒有跟上,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城市病。因此,選擇一條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有利于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至關重要。
新型城鎮化的特征
我國新型城鎮化在一般城鎮化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新變化與發展,具有下列新的特點:
(一)新型城鎮化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
新型城鎮化應該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為根本目的,摒棄了以往只重視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應該立足于關注民生、促進和諧,而非資本逐利。即,新型城鎮化將更傾向于以人為本與代際公平的策略來組織社會生產、分配經濟財富。
(二)新型城鎮化應堅持以市場為主導
新型城鎮化應以市場為主要推動力量。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依靠市場推動城鎮化比依靠政府來推動城鎮化更有持續性、更有效,雖然依靠政府可以在短期內使城鎮化率快速增加,但不能保障其持續性。
(三)新型城鎮化要注重統籌城鄉公平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二元化這一特殊結構越來越不能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將之轉變為現代社會經濟結構十分必要。要將城鎮化通過城鄉之間的協調互動有序推進。因此,新型城鎮化是在多元化的城鄉互動中實現的。
(四)新型城鎮化應注重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
首先是注重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應在確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前提之下,促進經濟的協調有序發展。其次是保障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在保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的同時,逐步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再次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通過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形成區域間的優勢互補。最后是實現產業的協調發展。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升級,保證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能夠協調發展,從而達到增強產業集聚效益、加大產業輻射能力的目的,推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影響因素分析
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探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產業分布、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的影響因素,這些都是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探析過程中要考慮的數量特征。
(一)模型指標及參數的選擇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影響因子的確定總體上要握以下兩點:首先要明確新型城鎮化相關的基本理論體系,并以此為理論依據。第二是以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為現實依據。依據以上兩點,本文給出具體影響因素及其指標,并對其意義進行說明(見表1)。
(二)模型數據的來源
本文中的數據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且選取2000-2012年度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影響因素,共13年的指標數據。在此體系中,本文將上述4個指標參數設定成解釋變量,而被解釋變量城鎮化水平(Y)用城鎮人口占比來表示,所有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如表2所示。
(三)模型的構建
考慮的因素有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教科文衛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這四種因素分別代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文章采用廣義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D函數),可以得出以下表達式:
上式中,e為自然對數的底,β2,β3,β4,β5分別表示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教科文衛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的彈性系數。函數兩邊取對數,得:
對上式兩邊求導數得:
其中C為常數項,通過對比β2,β3,β4,β5的大小來分析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教科文衛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率和公路里程的變化對我國城鎮化水平推進效果的影響程度。dY=Yt-Yt-1,dX=Xt-Xt-1分別代表各項指標的變化量(見表3)。
(四)模型的結果
通過stata軟件將數據進行多元回歸估計后得如下結果:
實證分析結論
通過以上模型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立足于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這一基礎條件之上的。從因子分析結果來看,人均GDP的變化對新型城鎮化水平變化的彈性系數為0.001269。這說明社會經濟的穩定增長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與根本動力,沒有相應的經濟發展為基礎,新型城鎮化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反過來看,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越高,這個國家的集中度越高,經濟密度越高,強度越大,而且這個國家也就越富裕。
第二,產業分布改善提升是新型城鎮化進行的重要保障。應該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回歸分析可知產業結構的改變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速度加快有著進一步推動的作用。產業結構的變化對新型城鎮化水平的變化的彈性系數為0.3528。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通道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社會經濟結構調整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因此,必須牢牢抓住“調結構”這一主線,尤其是要兩手抓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此達到整各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一目標。
第三,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創新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型動力。積極推進科教事業,加強政府的支持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同時為了新型城鎮化進程持續性推進,政府應努力營造一個具有創新氛圍的環境。從因果分析結果來看,教科文衛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率(X3)對新型城鎮化推進效果的彈性系數為-2.2969。這與我們的預期并不一致。但是,彈性系數為負并不是意味著隨著教科文衛事業投入的不斷增加導致其對新型城鎮的推進效果越來越弱。這可能是以下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教科事業費用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素質,從而能夠增強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能力。但是教育事業是一個具有長期效應的工程,短期內的效果可能并不明顯;二是相對來說我國教科文衛事業的投入有所不足,進一步削弱了其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影響。因此,政府應大力發展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增強在該方面的投資力度與政策傾斜度,同時為了確保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性動力,也要努力塑造一個利于創新的市場環境。
第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從因果分析結果來看,公路里程(X4)對新型城鎮化推進效果的彈性系數為-0.002056。這與預期不一致。彈性系數為負并不是意味著進行公路建設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起著反作用,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通過建設公路交通,降低城鄉間交易成本,增強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流通,是一個具有長期效應的基礎性工程;二是我國公共交通的投入不足,削弱了其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影響。綜上所述,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決定著城鄉的布局與功能的完善程度,也決定著其綜合承載能力能否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城鄉要素資源是否能自由順利流通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保羅·貝洛克. 城市與經濟發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3.蔡孝篇.城市經濟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4.張五常.經濟解釋[M].商務印書館,2001
5.倪鵬飛等.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城鄉雙贏:以成都為案例[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王夢奎,馮并,謝伏瞻.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