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要: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和技能并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如果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強,不僅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知識不可能記憶一輩子,但是能力能夠陪伴一生。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并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和技能,關鍵在于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這也是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古語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本文將就如何培養初中學生英語自學能力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教學;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21-01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并且逐步養成合作學習的能力,這是目前初中英語教師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讓學生既能學會又能會學,根本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初中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英語需要培養自己的聽說讀寫等多項能力,但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那么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在課下也能夠針對自己薄弱的、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自我提升。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能夠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某個層面上說,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更加重要。傳統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大都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缺乏引導的學生也不愿主動學習英語。在學習中太過依賴教師,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對于教師來說,應該采取恰當的措施讓學生獲得學習英語成功的喜悅,才能真正提高各項英語能力。
二、初中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初中生自學英語的能力,就必須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主動去聽、說、讀、寫,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水平。對于初中英語教師來說,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建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主動說、主動問、敢于想。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會樂于學習英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切忌墨守成規,長期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應該與學生展開深入的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需求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英語教學。學生有了良好的情緒,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教師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第二,教師要注意采取恰當的方法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就會逐漸降低,在教學內容較為單一的環節,這種現象尤為明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在初學英語的階段,由于單詞量較少,課文簡短易懂,學生學習壓力較小,因此學習興趣也較為濃厚,但是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詞匯量增加,課文知識含量變多,重難點也隨之增加,學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逐漸對英語失去了好奇心。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如果發現學生有疑問或者學習存在困難,那么應該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和疑問,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二)讓學生從情感上愛上學習英語
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傾注健康積極的情感,讓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長期處在情緒高漲的狀態,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如果在教學中學生處于負面情緒或者消極不健康情感中,其智力就可能受到抑制,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情感上愛上英語,可以從“兩個到位”著手:
(1)認識到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轉變角色,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像家長一樣決定了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等。要實現教學改革,教師要積極做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將課堂還給學生。英語和其他科目不同,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培養技能,學生自己鍛煉技能遠好于教師傳授技能。
(2)情感到位。情感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智力發展,教學中是否滲透了情感也影響著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傾注熱情,在課前,教師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要給予肯定。
三、結語
綜上,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必須改革,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學重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初中生的英語自學能力培養探微[J].速讀,2015,11:68.
[2]陳俊榮.提高英語自學能力之我見[J].都市家教,2014,09:32.
[3]董娟.初中生英語自學能力培養方法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36:11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