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韓司
【摘 要】能力本位思想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識,企業在人才的聘用上十分關注人才能力的高低,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需要以能力作為第一培養目標;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課程體系 能力本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70-02
在我國近年來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專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該專業。能力作為社會對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大難題,需要在實踐中對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內涵
所謂能力本位,其基本內涵是在人才培養或者人才選拔時,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為第一參考性因素。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數企業聘用人才時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業而言,其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多數人才都是理論型,該種人才的知識含量達到了一定的標準,但是卻缺乏應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應屆畢業生,其在參與工作后,學歷與能力嚴重失衡。這類學生進入企業工作后,表現出能力不足,制約著企業的正常發展。因此,很多企業更側重于人才能力的選拔。這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能力本位思想。從某種概念來說,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傳統的高職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然而,高職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會職業能力培養。其原本的培養方式過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設定。而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職為了保證其長期發展也開始轉變自身的人才培養方向。
二、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介紹
工商企業管理也就是針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領導、人員配備、指揮、協調、控制等一系列職能的總稱。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自學考試學科調整后產生的一種新型專業,該種專業的設置最早是為了培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工商業以及其他各類企業管理方面工作的專門性人才。從我國教育層次的分類來說,本科教育中的該種學科側重于管理性,也就是專業本身所具有的指揮能力。而在高職教育中,相對側重于該種學科的實踐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體實踐事項。這就使得我國對于該種專業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實際上,企業所需要的這類型人才,必須要經過專業的學習,對于現代管理理論具有系統的了解,知識相對廣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與科學方法,從而實現管理工作。當前來說,該門學科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與一般方法的學科。在學習中,主要針對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能力。而當前高職所培養的對應專業的學生卻并不具備這兩項能力。
三、當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本位思想固化。雖然我國高職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過于概念化。在專業的培養中,其更側重于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構建,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對應的能力本位內容。再者,在我國提倡精品課程的構建時,也忽略了該種意識的應用。從而導致課程建設的整體效果嚴重缺乏。
(二)課程建設與專業培養目標同步性較差。雖然我國當前高職教育中,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了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實際的教學中改變了對應教學計劃的格式與形式。但是,在實際的課程建設中,卻嚴重缺乏對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進行區分,對于能力并沒有明確的劃分。該種狀況使得其課程設置的統一性過強,目標得不到保證。
(三)理論與能力的偏差。在我國當前的高職教育中,應知所占比例過大,導致很多學生都將理論學習作為自身的第一目標,他們能夠侃侃而談,卻做不到從容應對。盡管素質教育提出后,我國很多院校已經開始重視能力的培養,但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教師本身素質的高低等,都導致其能力培養受限。
(四)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環節缺乏協調性。課程體系建設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學實施單位以及廣大教師的協調運作,才可以達到設定的效果。然而,從目前的狀況上來看,多數高校將課程建設作為一個文件,而沒有采取對應的措施。
四、構建以能力為本的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該處所說的能力,通常被界定為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通常需要職業教育才能實現。
(一)專業能力。這是指現代工商企業管理能力,包括生產、采購、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出來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業管理類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從而使得其整體的知識結構滿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職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為基礎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從全方面去了解該種能力的實用性。
(二)方法能力。這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學習的方法。通常來說,每一個職業的職責實現都具有多樣性,而不同的人員可能采取不同的實現方法。在我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們對于該種方法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構建體系時,需要對該種方法能力的認知深化,從而保證其培養的正確性。
(三)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關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在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過程中,實際上很少會有相關的能力培養,這就導致我國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實現課程體系構建時,必須要將其本身的內容作出一定的調整。
(四)評價體系存在的必要性。一個教學方式開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評價系統來對其進行客觀的確認。而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證其100%的正確。因此,需要構建對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的基礎上,來保證課程體系構建的正確。
【參考文獻】
[1]何靜.以能力為本構建高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J]. 高教探索,2013(4)
[2]苑振柱.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構建“多元一體化”課程體系實踐研究[J].職教通訊,2015(33)
[3]潘艾華.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