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翠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實現是時各項經濟活動風險的防范和管控,明確業務環節,系統分析經濟活動的運行風險,明確風險點,正確合理的選擇風險應對策略。文章主要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主要措施以加強和規范內部控制。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薄弱環節:主要措施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指為了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實現對行政事業單位各項經濟業務活動風險的防范和管控,包括對預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經濟業務活動的風險控制。具體工作包括梳理單位各類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系統的去分析經濟活動的運行風險,確定各風險點,正確選擇針對風險的應對策略。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充分考慮了現階段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業務活動內在的特點及相互之間聯系,抓住內部控制管理中主要的薄弱點,重點強化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將相互制衡的機制嵌入到了內部管理制度中,有效地提升內部管理控制的執行力。
一、執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的重要性
為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水平,進一步保證事業單位各類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資產使用有效安全、財務信息真實準確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及預防腐敗,有效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必須加強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工作。內部控制機制應貫穿于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業務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部過程,而且要重點關注單位各項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中的重大風險。有效加強單位內部部門職能管理、人員崗位分工、業務每個流程等方面工作,形成有力地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1.對內部控制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夠。主要表現在許多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缺乏對內部控制管理的基本認識,對“三重一大”事項未進行集體決算或聯簽制度,搞“一支筆”獨斷專行,對建立和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視度不高,簡單的認為部門預算控制就是內部控制,理解為做好財務工作就是做好內部控制工作,甚至有些單位的財務負責人也同時負責審計部門工作,嚴重影響了審核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2.預算編制與執行不科學不嚴謹。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合理性,預算編制過程中單位內部各部門間溝通不協調。預算編制人員對工作預見性不強,主觀判斷編制項目,沒有與資產配置相結合,沒有與實際工作業務相結合,預算執行過程中支出范圍沒有和預算批復相結合,進度不合理,預算額度之間存在相互擠占、挪用,甚至存在無預算、超預算支出等問題。項目資金擅自改變用途,隨意性較大。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的參差不齊,影響各項經濟事項未按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準確核算,造成財務基礎數據的失真,決算報表編制存在賬賬不符、賬表不符現象。
3.收支管理不規范。收入歸口不嚴謹,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分類不科學,行政事業收費不合理,非稅收入無足額上繳國庫或者財政專戶,處置固定資產應上繳國庫的資金直接錯誤記為收入,年底直接沖抵本單位支出。發生支出事項時審核原始憑證不細致,缺乏真實性、合理性,部分單位還存在擴大差旅費支出標準,違規列支會議費、培訓費等套取資金的情形。
4.資產管理存在風險。部分單位負責出納的人員同時擔任兼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支出,以及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單位收付款項印章及財務專用章由一個保管等,不相容職務未進行分離。固定資產處置隨意性較大,固定資產調配過程不規范,固定資產管理責權不明確:固定處置和報廢不及時,對調出、調入資產相關單位提供資料不及時造成入賬時間滯后,對固定資產缺乏定期的清查盤點,疏于日常管理,造成賬實不符。部分事業單位對外投資未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使國有資產存在風險。
5.缺乏建設項目管理。項目預算脫離實際導致項目投資失控,項目招標暗箱操作、弄虛作假。項目建設中虛列支出、多計材料、加大數量等等原因使投入資金大于投資預算,項目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變更的部分報經審批手續不完備,項目建設竣工后,單位沒有按照規定時限辦理竣工決算,致使項目決算工作滯后,建設項目檔案和資產移交工作不及時。
三、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強各項制度建設。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應提高認識注重管理,不斷加強單位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成立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做好本單位的風險評估,建立健全部門之間在內部控制中的協調溝通和聯動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和聯簽會審制度。加強各類事項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控制,職責劃分清晰,不得越級越權審批。嚴禁個人單獨決策或者擅自改變集體的決策意見,健全議事決策機制。
2.提高預算管理科學性,加大預算資金績效考核力度。應將行政事業單位各類收入全部都納入單位預算范圍,進行統一核算,統一管理。不斷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審核、執行、決算與評價內部管理制度。在準確把握政策要求的基礎上要做到程序規范、方法科學、編制及時、確保內容的完整性、項目的系統性和數據的準確性。要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內部通報,及時召開預算執行分析會議,研究解決預算執行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措施,確保各項預算指標嚴格有效執行。切實加強預算支出情況的績效管理,完善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整個過程績效的管理機制。
3.有效規范各項收支核算。財務部門應定期梳理本單位各項收費項目,做到收費許可與實際收入比對,嚴格執行各項收費標準。應當在涉及大額收入的合同協議簽訂后業務部分將合同或協議等相關材料一并及時提交財務核算部門作為財務處理的依據,財務部門應當定期檢查合同條款與收入金額是否完全吻合,確保所有收入應收盡收。加強費用支付時的審核控制,明確整個經濟業務報銷流程,按照規定權限辦理資金支付手續,嚴格按照公務卡的使用和管理辦法,正確使用公務卡結算業務。明確支出事項的開支范圍,嚴格執行國家的各項支出標準,重點審核單據來源是否合法、內容是否真實、完整,是否符合預算管理的要求,準確運用會計科目,確保財務信息與實際經濟業務事項相符。
4.加強內部控制執行中關鍵崗位的培訓、輪崗、評價等機制。確保工作人員上崗前具備相關的崗位資格,還應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具備較高道德素質、責任感、事業心的專業人才。建立關鍵崗位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制度,明確劃分職責權限,做到授權和執行有較分離:執行和審核有較分離:保管和使用有較分離等等:遵循權責對等原則,不斷細化內部監督機制,并做到有效執行。
5.細化安排政府采購,加強采購過程管理和驗收管理。嚴格按照預算中的政府采購項目和計劃進行組織落實采購業務,按照有關規定程序執行驗收工作,并及時保存政府采購業務過程中各節點的相關檔案。定期對政府采購業務信息數據進行歸類分析統計,并且定期進行內部通報。對于涉密的政府采購項目,本單位應當與供應商或者政府采購的中介機構簽訂保密協議或者在合同中設定保密條款。妥善保管政府采購過程中預算與計劃、各類批復文件、招標文件、投資文件、評標文件、合同文本、驗收證明等政府采購業務各環節中的相關資料。
6.強化各項國有資產管理。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的領用、清查、盤點等日常管理,分類進行詳細記錄,實物保管使用落實到人,確保固定資產安全完整。建立資產中存貨保管制度,應定期對存貨進行核對檢查,做到實際庫存與存貨記錄相符。加強對軟件、專用技術、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的管理,細化管理辦法,嚴格落實無形資產管理責任制,促進單位無形資產有效利用。
7.嚴格履行建設項目管理。按照概算投資執行項目建設,專款專用、單獨核算,建立有效的招投標控制機制,落實項目資金規范安全使用,項目資金之間的相互擠占,杜絕截留、挪用及套取建設項目資金,及時辦理資產移交手續。建立與建設項目相關議事決策機制,應及時做好對建設項目相關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
8.建立單位各類票據管理制度。財政非稅收入票據、及各類發票均應按規定辦理申領、啟用、核銷、銷毀等手續。按規定落實使用責任,建全單位的票據使用明細臺賬,設置票據專管員崗位,充分做好票據保管和登記工作,完善作廢票據的后續管理。嚴禁單位違規轉讓、出借、代開、買賣財政票據和發票,且嚴格控制不得擅自擴大票據的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