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剛 宋潔 周曄
【摘 要】校“雙困生”是就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就業是高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以提高“雙困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為基礎,促進“雙困生”的就業為目的,提出了以“六個依托”為內容的“雙困生”幫扶體系,最終提高“雙困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關鍵詞】雙困生 就業幫扶體系 依托
高校“雙困”學生無論是指家庭經濟困難、就業難的學生,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或者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都是以家庭經濟困難為基本因素,同時有學習困難或心理問題的學生,最后畢業時基本都導致就業困難,因此,家庭經濟困難是起因,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就業困難。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20%至25%,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8%至10%。與其他畢業生相比,貧困大學生就業時間滯后,簽約率偏低,就業質量偏低。解決好“雙困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而影響“雙困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家庭經濟困難,造成“雙困生”就業選擇面窄;二是綜合素質發展不全面,綜合競爭力較差。因此,為促進“雙困生”就業,必須以經濟資助為基礎,全面提升“雙困生”的綜合素質。從大一開始,針對每一名“雙困生”建立以“六個依托”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幫扶體系,以綜合評價體系為基礎,實行動態管理,經過綜合幫扶和評價,具備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能力的“雙困生”,將逐漸減少對他們的非經濟幫扶力度,同時選擇部分綜合素質較高的高年級“雙困生”對低年級“雙困生”進行重點綜合幫扶,使幫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綜合幫扶體系形成良性循環,促進“雙困生”就業。
一、以貧困生檔案為依托,建立“雙困生”綜合檔案
“雙困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學院為其建立了完整的貧困生檔案,一般包括家庭經濟情況證明,此外還包括資助情況、學習成績和獎懲情況。常規的貧困生檔案側重于經濟狀況和學習的記錄,僅僅是靜態的檔案,缺乏動態的評價,更不能為“雙困生”的發展和幫扶提供進一步的依據。因此,建立新的綜合“雙困生”檔案勢在必行。
“雙困生”綜合檔案除包括貧困生檔案的基本內容外,還包括該同學的個人性格、心理狀況、人際關系情況和綜合評價情況等。同時對“雙困生”綜合情況進行量化打分:家庭經濟情況為基本分,按照貧困生認定標準分為兩個檔次;個人性格按照社會學理論分為四種類型,不同類型分值不同;心理情況分為三個檔次,以新生心理普測、團體輔導和心理檔案為參考,確定每名“雙困生”的分值;人際關系情況以宿舍和班級同學(不少于10人)談話反映情況確定分值,分為三個檔次。最后這四個方面分值的總和即為該“雙困生”綜合情況得分。
根據非經濟因素和綜合得分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不同類型的“雙困生”進行幫扶,使幫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準幫扶,提高“雙困”的就業能力。
二、以學業規劃為依托,建立“雙困生”職業生涯發展檔案
學業規劃是引導學生對自己大學學業進行安排和籌劃,是學生通過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等問題,確保順利完成學業,為成功實現就業或創業打好基礎的過程。“雙困生”的學業規劃應更加認真和仔細,更加有針對性。在了解“雙困生”個人性格特點,以及“雙困生”綜合檔案基礎上,特別制訂“雙困生”《學業規劃手冊》,內容包括:鍛煉自我,養成習慣——起航篇;認識自我,潛心立志——進步適應篇;完善自我,拓展素質——定向篇;相信自我,實踐成才——騰飛篇;成長案例與相冊等。
通過學業規劃,為學習較差、心理失衡、人際交往較差的“雙困生”配備不同的指導老師和學生,幫助“雙困生”分析自身情況、專業前景及大學生活不同階段的特點,明確目標,分解任務,有目的地制定、實施學業規劃,努力做到每一個“雙困生”都有規劃、有指導、有發展和能成才,進一步激發“雙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促進“雙困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三、以宿舍為依托,建立“雙困生”學習幫扶體系
隨著學分制的推廣施行,班級的作用正在弱化,宿舍成為同學們除上課以外接觸最多的地方,宿舍同學對“雙困生”的影響遠大于其他同學。因此,在同一宿舍內為“雙困生”安排一名或多名幫扶同學,特別是對學習吃力的“雙困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宿舍的同學在學習上對“雙困生”的幫扶可以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由于他們與“雙困生”朝夕相處,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知道他們學習上的短板,對他們的幫扶將更有針對性。同時,同宿舍同學幫扶可以將時間化整為零,可以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小段時間進行學習輔導,使“雙困生”更加容易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在安排“雙困生”宿舍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將他們與學習較好、有責任心的黨員或學生干部安排在同一宿舍。
四、以輔導員家訪為依托,建立“雙困生”重點幫扶體系
對于部分情況比較嚴重的“雙困生”,利用輔導員家訪時機進行重點幫扶,通過家訪了解他們的實際家庭情況,盡最大努力減輕家庭原因對他們的影響。通過家訪,老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真正走進了學生的生活,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的心靈在家訪活動中得到溫暖和凈化,在情感上與輔導員產生了共鳴,增進了對學校和老師的理解和配合,從而更加信賴老師,放下包袱,輕裝前行。
通過家訪,實現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輔導員老師走進家庭,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心靈,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讓家長了解“雙困生”在學校的表現,進而與家長共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互通信息,增進交流,多措并舉,增強對“雙困生”幫扶的一致性、協調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以心理社團為依托,建立“雙困生”心理幫扶體系
“雙困生”由于受經濟因素、教育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客觀原因,以及個人性格、認知差別和自我調適能力差等主觀原因的影響,心理不適主要表現在:自尊與自卑并存,渴望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交往與自我封閉并存,希望獲得友情與孤獨抑郁并存,高期望值與缺乏明確學業規劃導致焦慮和盲目并存,努力“自救”與缺乏自立自強精神并存。
要緩解和矯治“雙困生”心理沖突的關鍵在于依靠心理社團,建立完善的心理幫扶體系。心理社團性質和工作內容決定了其成員全部來源于同學當中,也就是來源于“雙困生”身邊的同學。因此,通過心理社團能更好地了解“雙困生”的所想所思和心理狀況,從而為“雙困生”建立科學有效的心理檔案。通過心理幫扶體系實時關注“雙困生”的心理動態,傳播心理知識,消除心理隱患,提升心理素質,引導和幫助“雙困生”解決不同的心理疑惑,架起老師和“雙困生”之間的心理橋梁,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組織積極有意義的心理教育活動,為“雙困生”提供一個自由溝通的平臺,營造互助互愛的健康氛圍。
六、以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為依托,建立“雙困生”多對一幫扶體系
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是開展學生工作的先鋒力量,他們首先是學生,因此更能了解“雙困生”存在的困難和需要哪些幫助,與“雙困生”的溝通有天然的優勢,更容易與“雙困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其次,他們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有著較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更加了解國家的政策和學校的工作方針,所以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對“雙困生”的幫扶更容易進行,效果更好。
但是,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幫扶必須掌握好方式和技巧,不能引起“雙困生”的反感,更不能讓他們感到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施舍”,幫扶要做到水到渠成,這就要求把幫扶放到同學之間的日常交往中,因勢利導,將幫扶變為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不拘泥于一對一幫扶,而是立足于多對一幫扶,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自身的優勢共同幫扶同一類型的“雙困生”,形成合力,共同幫扶,作用就大,效果就好。這體現在高年級學生擔任低年級班主任助理、學業督導員和青春領航員的工作中。
綜上所述,“雙困生”的幫扶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進一步完善幫扶工作體系,既要解決其經濟的困難,緩解和矯治“雙困生”心理矛盾,也要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競爭力,解決學業、就業上的困難,促進“雙困生”全面協調發展,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微.高職院校“雙困生”就業援助體系的探索與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74.
[2]王俊,羅俊.高校“雙困生”心理沖突的緩解與矯治[J].孝感學院學報,2007(01):115-118.
[3]王洪波,劉群英,王衛玉.關注高職“雙困生”心理構建新型資助體系[J].職業技術,2012(05):101.
[4]董雙波,董正發,李燕軍.高等學校貧困生的引導和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0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