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靜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探索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或小組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其有別于集中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點:(1)幼兒呈小組化或個別化學習;(2)幼兒以操作、交往的方式學習;(3)幼兒自主選擇、交換操作材料;(4)教師隨時的指導;(5)區域內容、材料可以不斷變化;(6)幼兒面臨不可預料的問題,有助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意義
從理論層面上看,現代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認為:學前兒童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對物體操作的主動性經驗基礎上。孩子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互動、與人交流來進行的,其中的一個根本點就是要直接操作物體,幼兒能夠在區域活動中得以實現這一根本點?!?~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活動”、“支持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幼兒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正是這些理念精神,使五大領域的課程目標都能在區域活動中得以更好的體現。
從幼兒的層面上看,區域活動不是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被動、相對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其主動活動;幼兒園區域涉及多個領域,提供不同層次的內容,讓幼兒有廣泛的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區域及學習節奏進行自主選擇,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會有意無意地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他們之間自發的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性的,這是區域活動的必然,也是幼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能促進幼兒的相互交流;區域活動提供了持續探索的環境和材料,幼兒親自動手動腦、持續不斷地實踐是幼兒探究、創造的起點,為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幼兒園每個類型的區域雖各有側重,但每一類活動區都綜合了《指南》五大領域的目標,如果教師能夠依據《指南》,全面地考慮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區環境創設,使幼兒能自由自主地參與各類活動區的活動,那么,幼兒的發展就將會是均衡而個性化的。
二、幼兒園活動區域的設置
幼兒園活動區域是根據活動內容的類別對空間進行劃分后的區域。一般來說,每個班級活動室根據空間大小和課程需要,可分隔成若干個小型的功能區域,有時這些區域會延伸到走廊、大廳和戶外等公共區域。
(一)幼兒園活動區域規劃要點
1.小班多一些小型的交往區域,適合2人一起玩;中班小型、中型的交往區域都合適,大班可多一些大型區域。根據班級人數一般設置6~8個區域。
2.動靜區域要分開,避免各種干擾。一般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角、數學角;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幼兒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角、建構區、自然角等。并根據游戲情況靈活調整,科學區靠近水源處,美工區有大塊墻面、桌面可以利用。
3.充分合理利用三維空間,包括地面空間、墻面(讓墻飾成為孩子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櫥柜、桌面及窗臺、窗戶(操作墻、操作柜、展示臺)。
4.區域創設便于小組、個別學習,便于老師觀察、指導。
5.區域各走道利于幼兒奔跑。
(二)幼兒園活動區域設置依據
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置區域
幼兒園活動區域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來設置,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齡特征。《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兒的行為易受情緒的支配,對老師和成人還很依戀。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應努力創設與幼兒生活本身相一致的區域環境,如“娃娃家”;中班幼兒隨著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對各種動手體驗感興趣,可設置體驗式情景的巧手區域,如工具屋;大班幼兒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可設置問題式情境的科學區域,對大班幼兒更富有挑戰性。
2.根據幼兒興趣點設置區域
在區域幼兒園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力、興趣及性格方面都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點。如有的區域男孩喜歡,有的區域則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歡科學角,有的則喜歡美工角,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幼兒興趣點不同,也在不斷地轉移。因此,我們在設置區域時應根據幼兒不同的興趣點設置不同的區域。如:小班幼兒動手能力弱,娃娃家以模仿成人勞動為題材的內容,如照顧娃娃、洗衣服等,在建構區里喜歡將材料搭高、圍合、推倒,玩得有滋有味。幼兒的興趣點會增多,所以區域的設置要有所變化,如穿串項鏈是女孩的天地,男孩則喜歡數學區中數字與動物的匹配。在跟幼兒的日常交流中,教師能夠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如在不同時間階段,幼兒分別對表演區的歌舞表演和故事表演感興趣,以此為依據設置內容不同的表演區。
3.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
可以將日常未完成的幼兒園教學內容、幼兒感興趣的幼兒園教學幼兒園活動在區域幼兒園活動中進一步加強,借助設置這種自由、開放的區域幼兒園活動來促進每位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數學區、語言區、美工區等區域幼兒園活動便可以經常結合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來設置,有的區域內容是作為日常幼兒園教學幼兒園活動的補充,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活動中對音樂或故事內容掌握得不是很好,那么我們在區域幼兒園活動中投放相關的故事背景和圖片,播放音樂、投放樂器,讓孩子們進一步練習,在自由的氛圍中掌握新知識。
三、幼兒園活動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
教師應盡量對材料做開放性地投放,使幼兒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過程中,生發出更多、更綜合的目標,這些目標自然會與《指南》五大領域所提出的目標相關。在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在區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收集的材料大部分來源于大自然,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安全隱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進行徹底地清潔消毒。
(二)生活化原則
經過我們孩子、老師、家長的手,生活當中的一個罐子、一個紙盒,大自然中的一塊石頭、一片葉子都變成了區域活動中有趣的操作材料。如家中的洗發水瓶、化妝瓶子投放到“美工區”讓幼兒涂鴉、裝飾;油桶種上蔥、蒜;收集果實、種子,還有各類花生殼、瓜子殼、開心果殼等豐富的材料,都可以運用在區域中,使幼兒在豐富的材料、開放的環境中,有了更為廣闊的創造天地。
(三)趣味性原則
有趣的材料才能刺激幼兒大腦的興奮度,使幼兒長久的保持興趣。如動手區內練習系紐扣的活動材料,可為幼兒提供色彩鮮艷情景造型、注意操作材料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趣味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興趣,積極參與。
(四)層次性原則
要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動材料體現層次性。如可為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如動手區里設置了“夾球”的內容,在練習用筷子夾球時,不同能力的幼兒可選擇夾玻璃球、塑料球、紙球,或選擇夾窄口瓶中、寬口盒中。要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操作機會。允許完成較快的幼兒在完成本次活動后選擇第二區域內容,這樣既讓操作慢的幼兒有足夠的操作時間,也讓操作快的幼兒減少消極等待現象,使每位孩子都獲得成功感。
(五)動態性原則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如語言區域里的圖書因投放時間長,造成破損嚴重和內容陳舊,幼兒沒有興趣。可以動員幼兒把舊圖書送到動手區修補,或送到美工區制作剪貼畫。這樣,孩子的興趣又被激發了,而且舊材料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的動態性還體現在各年齡段及平行班之間的互動上,各班教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域幼兒園活動的情況,實現材料互補、幼教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幼兒園活動提供服務。
(六)探究性原則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這其中,科學角的材料是最具探索性的。例如,交給幼兒各種材料,如飛機模型中的門、窗、輪子等,讓幼兒自己拼裝出飛機,或者提供廢舊電話、錄音機等材料讓幼兒拆裝。
總之,活動區活動是實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動區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自發游戲來學習的,教師應當以《指南》為依據,科學合理地設置每個活動區域,通過對活動區材料的投放來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通過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分析和指導來助推幼兒的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