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良
中小學數學教學所存在的脫節現象日益嚴重,一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識的增加,引發了許多的變化,視野的擴展、思維方式的改變致使一部分剛步入初中門檻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導致成績一時明顯下降。如何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使中小學的數學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就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銜接進行探討。
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依賴性強,進入初中后,由于學科的增加和課堂知識容量增大,部分學生不適應;管理上班主任變“蹲”為“帶”,對學生來說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著自己的人有點無所適從,教師要盡量讓學生改變別人管著我到自己管好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小學階段重在做好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教育;而初中階段則要求將學習習慣內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趨勢。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六年級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養成熟練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確的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做課堂筆記習慣;養成訂正錯誤、樂于探究的習慣等等。
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實質上是從預習開始的,而預習在小學階段一般不那么重視。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數學生不會預習,即使預習了也只是將課文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看一遍,而中學數學的學習由于內容增多,難度增大,對學生的預習自學有較強的要求。為此小學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我們現在的“學程導航”教學模式也正是從這點出發,要求教師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指導預習要有模可循。我們不妨從這五個方面指導學生預習:(1)任務落實預習法:即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去進行預習。(2)課本標記預習法:即在預習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出標記,并在書上空白處提疑問、寫心得。(3)溫故知新預習法:在預習過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復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系的舊知識。(4)嘗試練習預習法:對于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5)動手操作預習法: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不管是哪種預習方法,有了預習我們必須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
第三,適當時要舍得“放一放”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談話法、引導探究法、練習法等,由于每節課教學內容相對于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少,小學教師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學習的機會多,而初中數學教師由于數學課內容的偏多,在課堂教學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活動的教學環節的簡潔、教學素材的指向明確、問題的思維含量高等。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扶得過多,放得過少,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而一些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上卻恰恰與之相反,即扶得少,放得多。這一教法的反差,使初一學生對學數學產生不適應現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要適當地“放一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盡力做到少講、精講,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覺自律意識,充當半個中學老師的角色。
第四,加強學習方法的銜接
相比較而言,小學階段科目少,內容淺,而中學的學習科目成倍增加,學習的內容也明顯加深。要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中學階段的學習任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教學內容的銜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抓好教學方法的銜接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改進學習方法。
中小學數學教學難以銜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方式上探討,使中小學的數學教學方式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中小學數學銜接工作勢在必行,我們要重視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盡快讓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擺脫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