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要】為避免學生高考后盲目選擇專業,更好地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人才,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實施大類招生。然而,大類招生對于專業思想教育要求更高。本文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對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專業思想教育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大類招生 專業思想教育模式 三項原則 四精措施 五類選擇
一、大類招生的產生背景
為響應學校要求,更好地實現農林類院校生命科學學院的大類招生,我院分別與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12所高校相關專家進行了座談和交流,吸取經驗,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即“更加厚基礎、更加寬口徑、更加強實踐、更加重創新”。
二、積極探索育人新途徑
(一)“三項原則”——設置模塊化課程體系
1.強基礎
入學后的前1.5個學年,為統一通識類、學科大類課程,加大基礎學分所占比例,旨在夯實基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素質的塑造。
2.淡專業
隨后的2.5個學年,為多類型、多層次的選修課程,目的為實現分類培養,注重實驗實踐能力、科研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
3.重興趣
學院將第二課堂內容設置成多個模塊,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切實做到興趣先導、分類培養。
(二)“四精措施”——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
1.精選班助,發揮朋輩間指導作用
制定班主任助理“1234”的管理制度,即“一個班級兩名班助”,另外還有“三名監督者”對所有班助的工作進行監督與考核,所有班助需要通過“四個星期”的試用考察期方可入職。2015年,我院根據需求選拔出的23名學生干部從76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其中7名學生在院學生會主席團任職,剩下16名均來自大二品學兼優的班團干部隊伍。完善的制度為配合班主任高效有序地開展學生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
2.精心設置,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
一是通過系主任推選出具有班主任工作經驗的老師,他們既能夠把握學生成長過程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教育引導,也能夠把握學生工作的關鍵時間節點,未雨綢繆,將工作做細、做精;
二是通過各個教研組推薦學術水平高、能力強的專任教師,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教學實驗經歷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
三是通過年輕教師自薦,選出熱情高、勁頭足、干勁強的教師,既可以為學院培養優秀教師,也能夠發揮年輕的優勢,親近學生。
根據“三生”專業合理設置班主任專業背景比例,充分發揮班主任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精細分工,建設專業化學工隊伍
將前期通過新媒體調研分析得到的高校學生教育需求分成五類,即習慣養成教育、學籍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
學院對專職輔導員進行客觀評估,根據其自身專業素養、特長等落實分工,將學生教育模塊化管理,打造專業化學工團隊,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指導。
4.精準對接,實現院領導分類指導
為加強學生管理,充分發揮院領導指導監督作用,學院落實責任,每一個教育模塊均有專門領導對接管理,定期對其下屬團隊進行考核。
(三)“五類選擇”——搭建多元化育人體系
1.強化基礎,“初見”專業
教學院長在學院開學典禮上的《完成角色轉換,實現合理定位》報告中為學生細致解讀了大類招生培養方案與專業分流實施細則,他強調大一學生應該盡早確立奮斗目標,熟悉培養方案,了解課程體系,充分認識學業規劃對人生的意義和作用,本著對人生負責的態度,認真進行學業規劃。
黨委書記為使大一學子更深入了解身邊大學事,用心領悟生命傳承情,提高思想覺悟,引導其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樹立爭做一流院校在校生的思想觀念,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生命人”,以訪談的形式,提前收集新生入學困惑,利用團課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答疑解惑。
“三生”專業系主任帶領各自的團隊分別為新生開展扎實的專業思想教育,通過講述專業課程設置、研究方向與水平、發展前景等方面,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何為“三生”。
同時,學院利用新媒體將“三生講堂”搬至線上,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專業動態。
2.興趣先導,“對話”科學
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摒棄傳統說教形式,一改往日報告會單一風格,采用靈活教育的方法,以科普講座的方式,將生物科學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從細微處入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針對科學研究熱點話題,邀請校內知名專家教授與學生共話科學發展。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充分地感受生命科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輔助學院專業思想教育的順利進行。
我院已先后邀請到在校知名教授分別開展了《轉基因與人類生活》《關于大數據時代,你準備好了嗎?》和《中醫藥的出路》的專題講座,學生反應良好。
3.深入淺出,“牽手”院長
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邀請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生命學院院長,為學生講述關于勵志成才及生命科學發展前景等相關報告,激發學子對生命科學的濃厚興趣,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與魅力,以期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和學院歸屬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臧建業應邀在北繡北報告廳為我院學生進行“院長講堂”的第一講——《表觀世界的物質結構》,緊接著又邀請到原生命學院副院長郁飛教授舉辦《我的科研之路》的成長勵志報告會。
4.切實體會,“熟知”科研
以體驗為基礎,引導大學生依托各學校(院所)優勢發展學科,感悟前沿科學,激發創新思維。在對大學生分類培養的基礎上,為低年級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每年暑期開展“啟航計劃”,選拔優秀大學生走進校內、外科研實驗室,開展參觀、實踐、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低年級就形成牢固的專業思想與科研意識,了解生命科學的前沿成果,在開闊視野和科研思路的基礎上,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動手實踐能力,著力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2015年暑假,第一屆“啟航計劃”挑選出28名優秀本科生分別前往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名)、南京大學(6名)以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0名)相關專家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實地體驗。在實驗室為期半個月學術氛圍的熏陶下,28位學生中有近60%都明確了自己在大學未來三年里的發展方向,確定了自己在科創申請與科研訓練時的課題選擇;20%立志要好好學習,抓住一切機會進實驗室強化學習與鍛煉;剩下20%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重新定位。
為了擴大第一屆“啟航計劃”的影響力,學院精心策劃同輩交流活動,挑選10名優秀學員分別進入15級的10個新生班級進行一對一的經驗分享;還安排了表現特別優秀的4名學生面向全院做交流。15級學生中有30%以上的同學表示學院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激勵,是自己短期的一個目標,將會在暑假積極爭取這個機會。
5.榜樣引領,“情定”三生
“優秀學子面對面”系列活動之經驗交流會,分別邀請“三生”專業的優秀保研學子、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挑戰杯”獲獎團隊等分就個人情況向新生介紹了自己在大學的成長經歷,為其指明前進的方向。
“優秀校友談經驗”微信系列專題推送,通過采訪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及自主創業的校友,給新生以思想引領。
三、首屆專業分流顯成效
(一)學院層面
生物技術專業128人,生物工程專業102人,生物科學專業82人,符合“三生”專業的規模設置與要求。
(二)學生層面
2014級共計312名在冊學生全部完成專業分流,所有學生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第一志愿進入喜歡的專業進行進一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