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艷
[摘 要] 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開發。針對人力資源主體多元但分工不明,物質資源擁有分散,且使用率不高等現實困境,提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和開發要注重的整體性原則,以及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活動資源、信息資源、制度資源和課程資源上進行開發的途徑。
[關鍵詞]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4-0072-02
一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特征及其整合開發的現實困境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是指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學生德育能力優化的各種有形和無形因素的來源和支撐。從形態上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可分為人力、物力、財力、活動、信息、制度等五類。其中,人力資源主要是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協調者,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從事學生德育工作的校內外教育者。此外,還應該包括學生群體,他們具有雙向性,是被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者,是人力資源不可或缺的部分。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主要是指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所必需的經費、實踐基地、硬件設施等。活動資源是服務于思政課理論教學和整個教學目標的一切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信息資源是指在網絡世界和媒體環境下,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素材和指引的信息,如各類自媒體、報刊、電視節目、論壇講座等。制度資源是指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緊密相關的制度文件,是任何資源能被整合和開發的依據。在五位一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體系中,人力資源是核心,財力物力資源和制度資源是保障,活動資源是關鍵,信息資源是補充。通過對廣州地區近10所高校進行隨機訪談和調查,發現當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在資源整合和開發上,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人力資源主體多元,但分工不明。一方面,教學內容相對獨立性導致部分任課教師單兵作戰,“各自為政”;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行政干部溝通不足,這都會在實踐教學及資源運用時,缺乏統一調令。
第二,物質資源擁有分散,且使用率不高。例如,校內的各種硬件設施等都是由行政部門管轄,思政課老師在實踐教學時,不清楚存在哪些物質資源,或者在使用這些物質資源時很不方便。
第三,活動資源交叉重復,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夠緊密。高校的活動資源比較豐富,但這些活動資源卻存在著各自為政、重復利用、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等缺點,難以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因此,如何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確保實踐教學資源為教學目標服務,需要對現行管理體系進行創新。
第四,信息資源利用思路不對頭,未充分認識新媒體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影響力。一些思政課試圖在網絡陣地上進行實踐教學,但方法和思路不對:傳播資訊和政策的多,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容少;傳播課程知識的平臺多,直接便于師生知識和思想溝通的平臺少。在新媒體上進行的課程交流也因為信息資源缺乏新意和針對性,未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力,自然也無法作為課程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第五,制度資源不健全,導致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缺乏依據。制度是教學行為規范的導向,更是對多方資源進行整合開發的重要依據。當前,實踐教學僅僅作為思政課的輔助,未能被教學管理單位當作一項獨立的教學行為進行規范,因此制度建設也不夠健全,一些資源整合更多依靠人為因素,而不是進行“法治”協調。
二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與開發的原則
從主觀因素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開發的難點在于理念不清晰、重視不夠。客觀因素來看,很多高校缺乏統一、帶全局性的管理體制,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開發缺少縱向連續性和橫向互補性。因此,要樹立正確的資源整合與開發的理念,必須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整體性的原則。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思政課的一部分,是第二課堂的一部分,同時又組成體系。因此,要把實踐教學資當作一個整體,從全局角度出發謀劃和整合教學資源,明確不同環節不同時期不同資源的作用和分工,妥善處理好整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的關系,確保教學資源作為一個整體得以有效整合和開發。例如,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專題德育教育活動等結合起來,推動各類活動資源的整合,編制統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確保資源最大化、整體性開發。
第二,主題性的原則。資源的整合必須服務于教學,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教育性、課程性和政治性,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整合與開發,也必須圍繞思政課的這一鮮明特征。在資源整合與利用上要圍繞主題開展,確保資源為主題服務,為教學服務,確保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用得上用得好。
第三,主體性的原則。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人力資源的整合開發為首要原則,堅持任何資源為教師教學所使用,為學生學習所使用,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學資源的整合能更好為教學雙方服務。
第四,協調性的原則。任何資源都不應該是 “拿來主義”,需要對其進行整合,更關鍵的在于要與資源占有方進行主動溝通和交換。通過協調,推動教學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順暢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要協調解決好學校、學院和教師之間在資源享用上的問題,要處理好思政課本身占有的物質資源的同時又能充分利用校內外相關的物質資源、活動資源。
三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思路和途徑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思路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和開發,必須在遵循四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思路。一方面,在整合與開發校內資源方面,要堅持構建大德育的思政工作體系,以“聯動”的思維整合資源,將實踐教學所涉及的資源,都納入到這一體系中來,形成校內實踐教學資源庫,各部門按需所用,主動分享,通過這一資源庫,思政課實踐教學就不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在整合與開發校外資源方面,要堅持構建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的工作體系,發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資源的思路,主動走出去,開拓各類適合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特別是利用產學研合作的機會積極謀劃,將課程實踐教學納入到合作體系中,推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提供更多豐富的教學資源。總而言之,堅持校內外資源最大限度整合的思路,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解決資源少、資源整合難、資源使用不合理的基礎。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與使用的途徑
第一,在人力資源整合與開發方面,要突出人的作用,把思政課實踐教學有關人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一是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作用,成立思政類的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讓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具有組織屬性和歸屬感。二是充分發揮思政課老師的主導作用,進行思政課改革和實踐資源的使用,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協調。三是充分發揮輔導員、機關行政干部的育人作用。四是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聘請一批德才兼備、德高望重的社會知名人士擔任學生思政導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在活動資源整合與開發上,要突出活動的主題性和教育性。一是要整合校內、校外所有的活動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二是要推進大學生思政課與機關黨支部組織生活活動資源的整合,通過結對共建,構建主體式、開放式的班級黨團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機關黨組織生活中增強實踐能力,開拓視野。三是要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團委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資源的整合,例如三下鄉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個形式,三下鄉的調研、服務和體驗,所形成的報告作為思政課的考核。
第三,在信息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上,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功能。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構建虛擬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利用好新媒體這一手段,把傳統的教學搬到網絡陣地上。此外,一些思政課作業的調查,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快速開展。例如,問卷作為一個專業的免費網絡調查,給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要利用好一批直接服務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網站,中宣部宣教局和中國網絡電視臺合作建立的 356 家(http://zuguo.cntv.cn)網上數字博物館、青少年愛國主義網便是其中的代表。
第四,在物力財力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上,投入足夠的保障。重視思政課并積極投入物力,如對實踐教學給予充裕的經費,對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給予激勵,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精品實踐基地。
第五,在制度資源上,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和制度體系,明確職責分工,確保資源共享和使用有規可循。以制度的作用,推動建立以分管領導牽頭、職能部門負責人和思政課教學單位等共同參與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指導小組,協調解決實踐教學過程資源使用問題。
第六,在課程資源上,要積極開發優質教程,推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確保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吸引力,為實踐教學提供足夠的理論指引。依據思政課每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整合實踐教學的活動資源。如“原理”課的實踐教學以與學生社團的學理論讀原著活動相結合起來;“概論”課的實踐教學與“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辯論賽等結合起來;“基礎”課的實踐教學與公益志愿活動、法律宣傳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結合。實踐證明,活動要素的整合不僅可以集中精力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而且可以減少投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葉芃,等.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06).
[2]韋勤,楊艷紅.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與開發[J].科技信息,2013(19).
[3]何景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規律探究[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