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林 楊國兆 張紹國
摘要 介紹泗陽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過程、發生特點,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以為當地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植物檢疫;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江蘇泗陽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40-02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檢疫性病害,1991年全省首先發現于泗陽縣的黃圩鄉,后由于多種原因,全縣多個鄉鎮陸續發生。經過加強檢疫、品種更新、種子處理、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措施,發生面積和發生程度得到有效控制?,F針對其防控工作進行總結思考。
1 發生過程
泗陽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歷史可分為5個發展期。最早發生于1991年,是全省發生最早的縣,當年發生一個點,面積不足667 m2,發生地點位于洪澤湖邊的黃圩鄉(現屬裴圩鎮),由遠距離調種種子帶菌引起,菌源來自浙江。后來發生面積逐年擴大,發生鄉村逐年增多,由于采取了較為嚴格的防治措施,擴展速度與范圍受到一定控制,到1997年發生面積達83 hm2,發生地點全部在黃圩鄉周邊。
1998年開始北面緊鄰沭陽的愛園鎮開始發生,并逐年向周邊擴展。愛園鎮與黃圩鄉一南一北相距70 km,中間隔著廢黃河高地,水系沒有聯系,中部鄉鎮也未發病。愛園鎮菌源與黃圩應當沒有關系,菌源來自其他途徑。1998年起黃圩老病區經多年治理已經絕跡。
2004年起,泗陽縣的水稻細條病進入第3個發展期,發生鄉鎮擴展到6個,發生面積由66.67 hm2左右擴展到333.33 hm2左右,菌源來自省內金湖、盱眙等蘇中地區,以及省外海南等地。2004年實施雜交稻良種補貼,部分品種在海南加代繁殖,良補品種Ⅱ優084、粵優938種植區均有發生。
2008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進入一個新的擴展期,由6個鄉鎮發展到全縣所有鄉鎮(16個),發生面積突破666.67 hm2。主要原因是前幾年農技推廣體系改制,種子市場混亂,防治不力,當地菌源積累較多,感病品種面積擴大,加之2008年6—7月連續陰雨,大風較多,天氣條件特別有利于發生發展。經過2年強力防控,面積控制到不足33.33 hm2。
2013年、2014年,發生面積再次上升,達到近333.33 hm2,主要發生在運南的高渡、盧集、城廂、李口,運北的三莊、張家圩、穿城、史集、南劉集等鄉鎮。原因有2個:一是運北主要是通過徽II優6號種子帶菌,二是受3次臺風影響。經過種子處理、生防與化防相結合等措施,2015年發生面積壓縮到86.67 hm2左右。
2 發生特點
2.1 品種之間發病差異明顯
雜交秈稻發病最多最重,特別是徽II優系列和II優0293,近幾年雜交粳稻發病有所上升,其中九優418、甬優2650發生程度接近雜交秈稻,常規粳稻偶見,如泗稻12、南粳9108、連粳7號都曾見發生,但病斑明顯小且很少連接,植株間擴展速度慢[1]。
2.2 人為傳播是主要因素
遠距離傳播主要是不規范引種調種引起。近距離傳播主要是露水未干時到發病田作業引起,很多田塊發病軌跡與人在田中行走的軌跡相吻合。
2.3 田間病情分布不均勻
一般從地頭一個點先發病,然后片狀或線狀擴展,很少有全田發病均勻一致的。抗病品種發展較慢,癥狀較輕,產量損失小。感病品種發展很快,癥狀較重,產量損失大。
2.4 發生時期與水稻生育期密切相關
一般從7月中旬始見發病,8月初進入發病高峰,8月上中旬為顯癥高峰,抽穗揚花期病情發展緩慢,9月上中旬又有一個發病高峰,后一發病高峰主要危害上部2張葉片。
2.5 臺風、暴雨是大發生的最有利條件
例如2008年和2014年是泗陽縣的2個重發年,當年品種布局和發生時期均與前后年份接近,主要原因就是在病害發生的7月底至9月中旬,2008年影響泗陽縣的臺風有“北冕”等4個,2014年有“夏浪”等3個,每次臺風過后,田間病株率、病葉率、嚴重度都有一個迅速上升過程。
3 防控措施
2008年以來,結合泗陽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的具體情況,在省植保站、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的領導、專家指導下,陸續實施了農業部“華東地區水稻細菌病害防控技術規程”“華東地區水稻細菌病害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蘇北優質稻細菌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江蘇省自主創新“解淀粉酶芽孢桿菌LX-11生物殺菌劑創制與推廣應用”等項目,通過一系列綜合防控技術的實施,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
3.1 加強植物檢疫
每年對縣內所有種子經營單位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技術培訓,對縣外調種都實行先申領“調運植物檢疫要求書”,種子調入后檢查“產地檢疫證”和“調運檢疫證”,嚴防外來菌源。
3.2 品種更新
對老病區,結合宿遷市水稻“三改一增”工作,全面實行“秈改粳”,對新病區,淘汰上一年主要感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
3.3 種子處理
對所有雜交品種都實行種子處理,分別選用強氯精浸種、噻唑鋅浸種或拌種。
3.4 化學防治
在科學監測的前提下,在發病初期及時選用三氯異氰尿酸、氯溴異氰尿酸、噻唑鋅等藥劑進行防治,一般要求連續用藥2次,間隔10 d左右[3]。
3.5 生物防治
2012年開始,我們參與了省農科院“解淀粉酶芽孢桿菌LX-11生物殺菌劑創制與推廣應用”項目,該制劑現已通過登記,商品名為“葉斑寧”,經過4年的試驗、示范、推廣,實踐證明,合理使用生物制劑葉斑寧防治,完全可以達到與化學藥劑同樣的效果,用藥時間為發病始期,間隔7~10 d第2次用藥,用藥量為7.5 L/hm2,用藥方法為對水600 kg/hm2均勻噴霧,防效可達80%。
4 幾點思考
(1)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作為一種檢疫性病害,遠距離傳播主要靠人為,近幾年泗陽縣發生的新病區菌源都明顯表現為種子帶菌,品種多數來自于安徽省,調入種子的產地檢疫、調運檢疫手續齊全,作為縣級植檢機構,不可能對所有種子進行復檢。所以,加強對制種基地的產地檢疫就顯得十分重要。
(2)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泗陽縣只是局部發生,多數農民、農資經銷商甚至農業技術人員對病害識別與防治知識不足,田間人為傳播明顯,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田塊間傳播,部分農民在發現別的農戶水稻發病后,出于好奇,近前觀看、接觸病株,然后直接進入自家田塊作業,因此多數田塊首先是田頭發生;二是田塊內傳播,部分農戶發現零星發病后都急著用藥,但卻不能遵循“先外后內”“先輕后重”的用藥順序,造成人為傳播,形成田間病害發生與農戶田間作業軌跡相吻合的現象,因此對農民進行知識培訓與宣傳就顯得十分重要。
(3)目前,無論是化學藥劑還是生物藥劑,防治時間對防效的影響都是最大的,錯過防治時期,所有農藥都不能起到明顯的防治效果。因此,科學監測、正確指導是取得良好防效的保障。
(4)由于縣級植保植檢站技術力量普遍不足,縣域內面上普查工作量極大,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害發生存在難度。因此,2015年省站實行的技術協作顯得十分有效,協作單位信息共享,對發病始期的確定作用明顯,藥劑防效顯著提高[4]。
5 參考文獻
[1] 曾建敏,林文雄.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及其抗性研究進展[J].分子植物育種,2003(2):257-263.
[2] 賀文愛,黃大輝,岑貞陸,等.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和抗性育種研究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16-119.
[3] 葉斌,陳愛武,方海維,等.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與控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401.
[4] 陳觀浩,吳冠清,陳端,等.化州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流行規律及測報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2008(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