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生 牛紅芬 李勇
摘要 召夸鎮是云南省陸良縣的重要牲畜養殖區域之一,然而現有的草山草坡已不適應現代養殖需求而需要進行大量的人工飼草種植。近年來,在召夸鎮畜牧獸醫站的引導下,召夸鎮很多社區的村民開展了飼草種植養畜。本文闡述了陸良縣召夸鎮開展人工飼草種植的優勢,以及初步取得的成效,總結了當地飼草種植技術,以期為飼草種植養畜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飼草;種植技術;成效;云南陸良
中圖分類號 S8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268-02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城鄉村民對畜產品,特別是對牛、羊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一些非畜牧業區僅僅依靠少量的草山草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地養殖業發展的需求[1-2]。因此,需要探討更多地解決牲畜養殖中冬季飼料不足的方法與措施。種草養畜,不僅可以實現牧草飼料的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還有利于提高植被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業生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無公害畜產品、減少污染、實現農業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3-6]。本文介紹了陸良縣召夸鎮村民自發開展的人工飼草種植技術及取得的成績,以期為其他地區的種草養殖業的推廣和應用提供參考。
1 召夸鎮地理位置
召夸鎮位于低緯度地區,南距北回歸線1°17′~1°51′之間,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年均氣溫13.5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1 ℃。全年≥10 ℃的積溫3 721.3 ℃,年均日照2 122.6 h,年均相對濕度74%,年均無霜期為244 d,全年降雨量160 d,年平均降雨量1 024.3 mm,全年太陽總輻射值522.16 kJ/cm2,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紅壤為主。全鎮土地總面積1.86萬hm2,其中耕地面積2 499.1 hm2,森林覆蓋率達43.8%。召夸鎮是一個以旱地為主,土地較為平衡的半山區。
2 召夸鎮種草優勢
2.1 養殖業發展迅速
草食性動物迅猛發展,天然草場缺口較大。召夸鎮現有天然草場466.7 hm2,然而近年來,養牛經濟效益較好,養殖戶養殖積極性較高,養牛發展迅速,全鎮2015年牛存欄11 405頭、羊3萬余只,現有草場已不能滿足養殖需求。
2.2 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自然資源豐富,飼草種植前景廣闊。召夸鎮水利資源豐富,全鎮共有水庫壩塘24個、河流3條(全長49 km)、大小龍潭21個。全鎮水源周邊可種草面積逾666.67 hm2,年均氣溫13.5 ℃,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召夸鎮境內路網建設齊全,交通發達,路況優良。南昆鐵路、324國道、曲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便于運輸。
3 飼料種植成效
3.1 緩解社會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高強度勞力產業與人口老齡化的矛盾不斷加劇。種草養殖老少皆宜,打破了勞動力的限制,在確保群眾不減收的同時,有效解決了這一矛盾。種草養殖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膳食結構,而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肉食品供應安全。
3.2 經濟效應
根據最近幾年種植養殖的統計,召夸鎮種草養殖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應。以種植黑麥草為例,每年可刈割3~4茬,一茬單產75~90 t/hm2,鮮草年單產達300~360 t/hm2,每頭黃牛(新品種肉牛)需鮮草20~30 kg/d,1 hm2飼草可飼養黃牛30頭,每頭牛1年可產生經濟效益5 000~6 000元,除去精飼料成本1 000元,純獲利4 000~5 000元,種植飼草養殖黃牛的純利潤12萬~15萬元/hm2。
3.3 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
種草養殖,大量減少放牧次數,減少牛啃食林木幼枝嫩葉、保護林地、有效提高土壤的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改善當地小氣候,減少自然災害、促進農牧業生產的協調發展。同時,實現農家肥還田,有效減少化肥用量,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降低農藥用量。據實踐,每頭牛每年可生產有機肥2 400 kg,可滿足666.67 m2土地的肥料需求,使其減施化肥60 kg。
4 飼草種植技術
4.1 田塊選擇
召夸鎮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很多田地都適合飼草種植。選擇飼料種植田塊時要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疏松、水源豐富、能灌能排、交通方便的地塊。
4.2 飼草種類選擇
飼料最好是多年生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搭配種植。目前,召夸鎮大多數村民選擇的飼草種類為多年生黑麥草、苜蓿和紅白三葉草。多年生黑麥草生長快、質地柔嫩、產草量高、品質好、適口性好,而且生長期長,一般為3~10年。苜蓿和紅白三葉草為豆科植物,蛋白含量高,營養價值高,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也宜選用。
4.3 整地施肥
播種前深耕曬垡,精細整地。結合耕地撒施有機肥75~90 t/hm2、磷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750~1 500 kg/hm2,磷肥最好是和有機肥混拌均勻后堆捂15 d左右再施用效果更佳。
4.4 播種
播種采用撒播、塘播(塘距20 cm)、條播(行距30 cm),播種深度為2~3 cm。春播適用于灌溉條件好的地塊,春播有利于控制其他雜草的生長,但種子用量要適當增加。一般播種30~45 kg/hm2。夏播適用于灌溉條件差的地塊,選擇在夏季來臨后再播有利于出苗,一般播種15~30 kg/hm2。秋播最適宜期為9—11月,以便在冬季或早春提供青飼料。
4.5 中耕管理
播后7~15 d開始出苗,及時查塘補缺,保證全苗。當小草生長到15~20 cm時,結合澆水施尿素600~900 kg/hm2。當草生長到80~100 cm時就可刈割,刈割后施用人畜糞尿30~45 t/hm2、尿素750 kg/hm2。由于黑麥草播種第1、2年生長快、產量高,以后逐漸減少,3~4年后需要翻犁重播。
5 結語
目前,飼草種植養殖技術在陸良縣召夸鎮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應,并引起了當地相關技術推廣部門的重視。隨著飼草種植技術的成熟和相關畜產品產業鏈的發展,陸良縣召夸鎮的飼草養畜必將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 參考文獻
[1] 楊恒山,黃善斌.農田種草養畜可行性初步分析[J].中國草地學報,2008,30(1):108-111.
[2] 谷明強,王利軍,付艷,等.當前種草養畜應注意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312.
[3] 陳中華.江蘇省種草養畜工作現狀、問題和對策[J].草業科學,2005,22(11):96-99.
[4] 陳秋竹.嵩明縣發展種草養畜的可行性分析及對策[J].云南畜牧獸醫,2013(5):27-28
[5] 潘維亭,董建平,王路正.永壽縣種草養畜技術示范與推廣[J].中國牛業科學,2013,39(2):71-74.
[6] 康愛民.論種草養畜的作用與地位[J].現代農業科技,2010(5):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