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綜合學科,它比其他學科有著更加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而教書育人是一名教師職業人生的主旋律,怎樣教書育人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我們小學教師培養的對象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只有通過教師的精心加工,才能現出其瑰麗的色彩,教育在此就是雕琢與打磨的過程。然而傳統的文化教育已不再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就要做到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德育必須滲透在傳授知識之中,這樣就使得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極富實效的情感體驗。現就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簡要地說一說。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通過兩年多的教學,我明白了學生有了學習動機才能愛上我的課,我的課堂,才能為日后的德育滲透打下良好的基礎。于是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的多圖片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
二、語文教學中愛國思想的滲透
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而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把握好教材的每個環節,有目的、有階段地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漸漸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力求“潤物細無聲”。在語文教材中一直都有愛國主義文章的編排,像動人小故事《王二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詹天佑》,這些課文都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對此,教師應當以教材的內容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崇高理想,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等,讓學生從小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學會做人,為他們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三、語文教學中良好習慣的滲透
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教育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習慣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培養非智力因素又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從學生一入學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傾聽與交流的習慣。以往的“滿堂灌”教學在現代教學中并不為人提倡,但培養學生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如果想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這就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進行思維的綜合,從而能夠做到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建議,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質疑問難的習慣,勤于朗讀背誦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勤于動筆的習慣,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及時認真完成作業等良好的習慣。這么多行為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這就要求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四、語文教學中集體主義觀念的滲透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過著優越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條件使得他們個性較強、喜歡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尤其以自我為中心表現最為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小學語文二年級《識字6》《窗前的紅氣球》和《假如》這三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整體地感知課文,并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講的都是一些合作、幫助、團結的諺語和故事,并在教學中適時地進行課堂與生活的銜接,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讓學生與之比較,談認識,談感受,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五、語文教學中上進教育的滲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好一篇文章,就是和心靈大師的對話,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都很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這就要求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言外之意,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我進行了及時而準確地引導,并適時加以拓展,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只有這樣,人才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教師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在課堂管理的過程中,還是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接觸中,教師都要認真觀察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針對性地進行隨機教育,充分發揮自己的表率作用,向學生展示自身的儀表態度、舉止行為與待人處世的方式與習慣,讓學生守紀律,遵守好日常行為規范;在學習上,挖掘學生的正確動機,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在思想上,培養學生崇高的意志品質與文明的行為習慣,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必須懷有一顆崇高的心,擁有廣闊的胸懷,培養高尚的情操,不斷用自己優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去教導影響我們祖國的花朵,去影響祖國的未來,帶領他們走向光明,加強全民族的道德教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