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明
摘 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正式接受教育的第一個階段,而漢語成為中國教育的首要學科。小學生由一年級練習說話、嘗試注音寫話,到中高年級便更是作文水平、語言組織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針對于農村學生,閱讀量相對較弱,它也應有著略區別于城市學生的作文方法和理念。現針對于小學高年級農村作文教學淺談自己的一些策略和觀點。
關鍵詞:特色;農村;作文教學
農村經濟與城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不足的狀態,而且農村環境對于孩子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弊端。不論是在硬件設施的供應上還是從學生的文化軟環境來看,農村學生在作文的學習當中都處于劣勢。但是所有的因素都不應該成為教學能力不強的借口,為了彌補農村學生作文教學的不足之處就應該就地取材,取長補短,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優勢,發揮農村的特點,使學生的教學成為一種特色,從而在整體水平上趕超城市學生。現如今城市環境壓力大、空氣質量差這些焦點問題恰恰給農村的作文教學提供了機會。農村學生在這些問題上存在很大優勢,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并不是一種模式,在培養農村學生作文水平,開展教學方面,農村獨有的特色都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成為農村作文教學的獨有特色。
一、作文教學緊抓學生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農村學生學習作文,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抓起,這樣學生的農村生活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題材,在教學當中就應該從這些實實在在的題材入手,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假大空的內容上。這樣才能使農村作文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在作文的教學當中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而不至于使學生的作文枯燥乏味。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寫作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不同于城市學生,相比之下,農村的學生更加接近自然,這樣就更加能夠給作文的課堂教學增加豐富的內容。這也應該成為農村作文教學的一大優點,不同的生活實際會促進農村作文教學生動化和靈活化。
二、著重培養興趣,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對于寫作,看書自然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針對于農村作文教學,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增加學生課外知識以外,更多應該利用農村的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去實踐引發感悟,從而使學生對作文教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讓學生多寫多練,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寫作技巧,從而對寫作產生興趣。對于農村學生寫作長久以來存在的一種不良習慣,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不能夠抓住有效素材進行利用,從而造成無病呻吟的現象。這樣的寫作教學不能產生效果,學生的作文質量也不高,學生繼而練得少了。正所謂熟能生巧,作文也是如此,老師一開始應當順其自然,讓孩子們學會就地取材,在農村,各式各樣的活動不少,大可以先讓學生口頭敘述活動,然后落實到書本,等蓄水平鍛煉到一定階段再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如此也可以更自然更有效地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寫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老師可以利用每周的空余時間讓孩子們寫些他們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帶領學生一塊寫隨筆、日記等。這樣采用不同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用這些形式為學生的作文教學打下基礎。豐富的寫作形式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更多的生活素材,這樣可以使學生找到感興趣的寫作形式,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方法,自然也是農村寫作教學有效性的表現。有條件的可以定期挑選優秀作品進行發表,或大或小,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有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提升。
三、加強實踐,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
新課標指出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讓學生樂意動筆。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實踐內容,學生寫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不是學生不會寫,而是學生不能夠捕捉到優秀的素材支持自己的寫作思想,進而不能表達真情實感。這樣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良好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寫作素材就成為農村作文教學的重點。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應該只局限于學生的寫作方法的改變,還應該教會學生在實踐中善于總結,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找到素材的可用之處,觸發寫作的靈感。在實踐中得到素材,才能確保素材的真實,才能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真知,才能夠使農村的作文教學不脫離現實,才能夠使學生在自主創設的環境當中學會寫作,敢于創新。關于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教學,受現實條件可能會有制約,但只要教育者有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據農村特有的優勢和不同于城市的獨特風格培養學生寫作新觀念,就能夠在農村作文的教學中取得新的,不同于城市的真實具體的突破。
農村偏僻,信息閉塞的劣勢不應該成為學生作文教學的短板,而應該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多利用農村自然地理環境貼近生活,農村風格特點創新這些優點,使學生從真實純凈的生活本身出發,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做到人與自然兩相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