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現初中語文創新教學,在學習語文課文的同時,品讀語文作品,滲透德育,感悟課文思想情感,催化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品格意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祖國、愛人民。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挖掘語文課本德育素材,開展德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德育
初中語文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想情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促進社會文明和文化進步有重要意義。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深知德育的重要性,有機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和德育,筆者現就人教版教材,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體會。
一、整合語文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情操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課文中的字詞句,結合作者的思想精華,在教學中開展德育。初中語文德育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性和認知規律,將對學生思想感情的教學融入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規范學生行為,鍛煉學生的意志和品格,養成良好習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整合語文課本資源,結合課文德育思想因素,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和情操。
如,我在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時,給學生講述了外貌描寫和人物刻畫的寫法,讓學生學習貝多芬頑強的抗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樂觀、堅強的意志。在新課開始前,我問學生大家喜歡音樂嗎?然后給學生播放了《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感受音樂,緩緩而來給學生講述貝多芬人物描寫,寫出了貝多芬的堅強和不凡,描寫了貝多芬的堅韌無比,給學生呈現了貝多芬“平凡的偉人”的形象,寫出了貝多芬的喜怒哀樂,寫出了貝多芬的感動和不耐。尤其是貝多芬在耳聾后,創作的《第九交響曲》,他作為音樂家,敢于和命運斗爭,創作最偉大的音樂作品。通過對本文的講授,學生深深地被貝多芬的品質所撼動,紛紛陷入深思。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有《真正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巔》等課文,通過對語文素材中德育教學材料的整合分析,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
二、挖掘語文教材素材,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快,學生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在無形中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生活范圍,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壓抑和孤僻等負面心理。筆者認為,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向學生講述生活中存在的得與失,引導學生樂觀生活,勇敢面對挫折學會生活。
如,我在講授《談生命》一文時,讓學生思考古今生命現象,對人生進行思考,尤其要把握文章中人生和春水之間的比喻,以及和小樹的比喻。結合文中生命和江水之間流動對應,人生和小樹之間發展吻合,以貼切的比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猶如文章中,激蕩的江水的風雨后的彩虹的雨露陽光等,知曉生命、挫折、成長和人生之間的轉換,看盡人生,奉獻生命,觀賞世界。尤其是文章中“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相信來生”,這樣的語句,嘆盡生命生長、壯大及衰老的人生規律,揭示生命中面臨的苦難,以及苦盡甘來的幸福相伴,表達奮斗不息的生命意志和樂觀精神。然后,又給學生講述了《那樹》《人生》等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的描寫,對課文的賞析,引導學生感受生命和生活,和學生一起成長,珍惜當前生活,學會生活,樂觀面對人生,利用語文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三、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學生對祖國的情感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的命運。可謂,少年興則國家興,道德興則未來興,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祖國情感的培養,是一項緊迫而長期的任務,是語文教師教學的職責和義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國家,學習祖國歷史,領悟祖國河山,知曉祖國古今變化,承擔祖國歷史使命,用心關注祖國,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我在講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給學生講述這篇詩表達了作者舒婷對祖國的深情,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首愛國之歌,其中“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等,穿插了祖國歷史和現代,充斥著時代感,寫出了祖國過去的貧困和當前的新生,在講授時感受詩中的蕩氣回腸。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祖國不再抽象,成為過去和現實的交織體,寫出了飽經風霜和黎明希望,在詩中融合了祖國物化形象,包含了祖國意向,直擊人心,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教師要承擔德育重任,就需要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有機滲透德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品格情感教育,接受正確的生活教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健康生活和熱愛祖國,需要教師深入嘗試和探索語文德育。本文是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的經驗,希望可以對其他教師有參考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蘇俊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學苑教育,2015(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