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武
摘 要: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本校開發(fā)、執(zhí)行了“6+1+1”課程體系,將學生社團活動以課程的形式正式納入學校教學課程,實現課程化管理。近三年的實踐探索中,社團活動課程項目的申報、課時的安排、管理體系的構建、評價機制的設置等課程化的實施方法不斷完善,積極探索了新型的教學課程改革,多元化培養(yǎng)學生的情趣與技能,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有效發(fā)展。
關鍵詞:“6+1+1”課程體系;社團活動課程;管理體系;評價機制
一、目的與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促進辦學體制多樣化,擴大優(yōu)質資源。推進培養(yǎng)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適應中小學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凸顯多樣化辦學理念,本校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突破口,于2013年至今開發(fā)、實施了“6+1+1”課程模式。本模式的“6”是主體,主要安排國家必修課程和必選課程,培養(yǎng)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是課程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兩個“1”分別是兩翼,組建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第一個“1”(50分鐘)主要安排高考學科拓展類校本選修課程,培養(yǎng)目標在于發(fā)展學生個性,使學生學有所長;第二個“1”(50分鐘)主要安排綜合活動類校本課程,以社團活動為組織形式。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本校開設了籃球、足球、羽毛球等8個體育類社團課程以及文學、趣味化學實驗、書法、棋類等13個其他類社團課程。
二、社團課程的實踐方法
1.社團活動課程的概念界定及本校特點
社團活動課程就是將學生社團組織作為課程的組織載體, 將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作為課程內容,以提高智能、發(fā)展個性特長、增加學習經歷、健全人格為主要目的,由教師進行指導或服務,由學校進行科學組織和評價的一類課程。本校社團課程突出以下三個特點:(1)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人性化。指導老師根據社團的功能和學生的實際與發(fā)展需求,以活動為主要組織形式,偏重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來設定目標。(2)將課程納入課表正式化。本校的社團活動是納入學校教育工作計劃的行政行為,配有相應的課程開發(fā)專項經費,被納入全校的正式課表,嚴格責任管理。(3)課程內容設置多樣化。社團活動課程不是國家課程中通過課程標準來約束的,更多的是基礎型課程的拓展或延伸。
2.社團課程申報遵循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本學期開始第一周,向高一、高二學生公布本學期社團活動課程選課指南,項目盡可能多,供學生參考,每人每學期只能參加1個社團。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向學生發(fā)放《社團活動課程志愿書》,并收集、整理、統計志愿情況。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平衡各社團人數規(guī)模,原則上尊重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沒有被吸納,將自動被第二志愿的社團吸納。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統計人數、公示各社團名單,一旦確定,本學期將不再進行調整。
3.固定活動時間編入課程總表
周一到周五每天1~6節(jié)課開設國家及省市規(guī)定的必修必選課程6課時,高考學科拓展類的校本選學課程在每周一到周五的第7節(jié)課,社團活動課程在每周三的第八節(jié)課,每學期18周即開設18課時(學時),修完18個學時得1個學分。需額外開展社團活動(賽事),經申報批準后允許每周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學校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
4.采取招標等機制完善課程管理體系
為貫徹學校多樣化的辦學理念,本校社團活動課程的開設作為學生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形成了相關制度。一是實行社團活動課程招(投)標制。課程面向全校教職工征集,經學校課程委員會認定后,再面向教職工進行招(投)標,評標后將結果報課程委員會,由教師個人或團隊開發(fā)課程。二是實行學生初選終選制。學生對公布的課程進行初選試學,終選確定社團選學課程。三是實行年級統籌協調制。以年級為單位指導學生選課,跨年級選課由年級之間協調,確保學生興趣得到培養(yǎng)。四是課程質量監(jiān)測制。學校定期組織學生、教師對社團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座談和問卷調查,根據評價認定課程質量。
三、社團活動課程的評價機制建設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社團活動課程的評價體系也包含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四方面,同時根據社團活動的價值取向,要體現評價的綜合性、過程性、指標性和多元性。
社團課程的推進中還要關注教師對社團課程開發(fā)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提高校本教材編寫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及實效性,積極挖掘社團的功能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治.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08(4):56.
[2]黃韶斌.關于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理論與方法探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2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