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俊
摘 要:例題講解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初中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點都是通過在講解例題的過程中教授給學生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恰當的講解方式,遵循先易后難、逐步加深的原則,精心選擇例題進行分析講解,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例題分析;教育觀念;因材施教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例題講解可以使學生對其中的知識點理解更加透徹,通過例題,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中的定理和公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通過數學例題教學可以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因此,作者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剖析了當前數學例題的教學現狀,并對在教學中通過強化例題分析來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一、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現狀分析
1.教育觀念落后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主要是通過老師對例題的講解獲得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老師就要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初中學校對教學進行了諸多方面的改革,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還是以應對考試為主,老師的教育觀念跟不上時代對教育的高層次要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只能按照老師的教學去機械地接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數學教材中的例題得不到老師的充分利用,老師將重點放在了向學生講解解題步驟,至于為什么要這么解題沒能進行充分說明。最終通過考試分數評定學生,并不注重學生在生活中對課堂數學知識的運用,在升學壓力下,老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
2.認識出現偏差
數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在社會的發展中,數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但許多初中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學好數學就是懂得如何解題,而忽視了數學的實用性,使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不能靈活運用,常常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二、強化例題分析的對策
1.結合實際,因材施教
在數學教材中例題的解題步驟都已列明,如果老師只是將教材內容重復一遍,那么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在講解例題時老師要與學生實際相聯系,找出除教材中列明的方法之外其他更合適的解題方法,例如在“有理數四則運算”這節內容中有道這樣的例題:已知x是小于0的數,y和z是大于0的數,那么試比較x(y+z)與0的大小。按照通常的解題思路我們會這樣思考,已知條件x<0,那么x是負數;y>0,z>0,那么y和z是正數,(y+z)也必然是正數,則x(y+z)也就是負數和正數相乘,結果必然是負數,由此得出x(y+z)<0。但是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一些數學成績差的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老師可以以此題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指導,采用更加容易理解的方法幫助學生解題。通過觀察會發現,滿足題目要求的x、y、z的數非常多,那么我們可以對x、y、z進行任意賦值,假設x是-5,y、z分別為2、3,那么x(y+z)就是-5×(2+3)=-25,就可以輕易得出結論x(y+z)<0。使用這樣的解題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
2.開發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自己進行選擇
北師大版的初中教材中的許多例題都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老師在向學生講解例題時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運用多個知識點去分析題中的已知條件,力求做到一題多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
3.先簡單后復雜,逐級加深
初中數學老師在利用教材中的例題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從簡單的問題開始進行解答,然后逐步增加難度,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得到拓展,例如,在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中有一道這樣的例題,請同學們寫出這樣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它的根與6x2+5x-50=0的根互為相反數,學生普遍的解題思路是先求出6x2+5x-50=0的兩個根,然后再求出它們的相反數,即得出了要求方程的根,再去求這個一元二次方程。除此之外,該題還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中根與系數的關系進行解答,可以假設6x2+5x-50=0的兩個根分別為x1、x2,則已知所求方程的兩個根與x1、x2是相反數,也就是所求方程的兩個根分別是-x1和-x2,那么然后再進一步求解要求的一元二次方程。通過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促進學生積極進行思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老師還可以在這道題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想求得方程式與原已知方程式的異同點,并進行驗證。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教材中的例題對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點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恰當的講解方式,遵循先易后難、逐步加深的原則,精心選擇例題進行分析講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萬玲.新課標下初中數學例題教學要在“多”上做學問[J].中學數學:初中版,2012(7):36-3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