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輝
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學生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而在學習中則表現為,課堂上按照課本所教學的道德標準發表意見,而并非是根據自己所信奉的道德標準發表見解。這也就是說,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總會不知不覺中說假話,說“官話”,表現出雙重的道德標準。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聽之任之,那么品德與社會的教育就成為武裝學生“嘴巴”的工具,而并不能達到塑造和改造學生世界觀的目的。長此以往,在教學課堂上,教師不僅不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想法,無法掌控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效,而且還會使學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惡劣品質。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對其給予高度的重視,并鼓勵學生說真話。
一、對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上不說真話的原因分析
學生道德標準的確立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其他的課程教學不同,像在數學、語文、體育等科目的教學中,所教授的知識是和社會認知基本一致的。同時,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亦是如此。因此,學生對其深信不疑,從不懷疑它的正確性。但是品德與社會課所教授的道德知識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而且社會對它的評判也有多重標準。再加上小學生處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多,速度快,內容雜。處于長知識階段的小學生,就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各種社會信息,有好有壞,很多生活現象與他們在課堂上所認識的道德不相符,這必然會使學生對課堂上的道德知識產生懷疑和困惑。
另一方面,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形式也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像數學、語文、體育等科目的教學中,知識都按照從無到有的順序,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少,知識容易被學生接受。但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則不同,它所教授的道德認識,很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如果教師教授的知識與自己的認知相符,則可以順利地接受。反之,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心理障礙,不能從心里接受和認同。如果教學中,教師不能有效地進行剖析和疏導,學生便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那么就很容易形成雙重的道德標準,導致說一套,做一套。
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與社會實踐多樣性、復雜性的矛盾。社會道德現象錯綜復雜,小學生用自己所學的道德知識很難認識和辨別這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因此,很容易得出偏頗甚至錯誤的認識和結論。比如,將幫同學隱瞞錯誤看作是“義氣”;將向老師揭發錯誤看作是“背叛”等等。這也就是說,學生在看待事物時,多是看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去分析本質。如果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只是一味順著課本的意思、教師的講解來發表意見,那么,存在于他們內心的思想矛盾等無法解除,從而不會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去支配他們作出正確的行動和選擇。
二、對于在品德與社會課上鼓勵學生說真話的策略研究
1.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學生講真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小學生的眼中,教師的形象是無比高大的,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是對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有利條件。但是,小學生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也具有獨立性,會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也能用自己的腦子來思考和判斷,對于真話和假話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講真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
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講真話。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堅定自己的道德認識,即便是在復雜、混淆的社會現象之下,依舊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確定它的好壞,不被簡單表象所迷惑,不被社會現象所動搖;其次,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直面問題,絕不躲閃。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敢于面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絕不能因為某些原因而回避對這些問題的剖析和解釋。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一些社會現象。例如,我們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上,教師絕不能因為咱們身處在社會主義,就回避社會主義落后和貧窮的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實際,更好地接受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觀點。
2.教師要發揚民主,鼓勵學生多發言。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對老師所教授的道德知識產生歧義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那么教育就缺乏針對性,很難收到實效。長此以往,學生的思想矛盾就會阻礙學生的認知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發揚民主,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和老師、同學辯論,使學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辯論中追求并得出真理。
3.教師要正確評價,對學生觀其行。
要評價學生品德與社會學得怎么樣,不單單要看他們怎么說,更要看他們怎么做,考查學生是否運用課上所學,正確指導學生的行動,并在實踐行動中得到提高。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必有太高的要求,要引導學生在“做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基礎上,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做,不僅能強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而且還能避免“雙重道德”,做到言行一致。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