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
摘 要:達爾文曾這樣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是呀,學習科學課的過程就是利用感觀來觀察世界,從感觀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融合而形成的科學概念、規律,然后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驗證和應用的過程,也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解釋)—分析、驗證假設—尋求新的證據—作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從實驗中驗證真知,在真知中尋求真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力求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愛好和興致,讓他們從此愛上科學課,激發求知欲,走向探索之路。
關鍵詞:科學課;趣味性;求知欲
一、從身邊的事物做起,從感觀上認知科學就在身邊
自然界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是人類生產和自然科學實驗的知識概括和總結,它以自然界、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于提示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本質,認識它的運動規律并遵循自然規律。
小學科學課大致有植物、動物、自然現象等板塊。如果不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做起,學生會有陌生感,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科學的時候,就力求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植物著手,從學生熟識的事物逐步走進科學,走進科學實驗,在實驗中感悟真知,讓學生在感受、驗證真理的過程中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我們農村的學生對植物一點都不陌生,對于一些簡單的農活,他們也是經常幫助家長做的。從小就和植物打交道的學生,在上科學的第一節課時,就沒有感覺到科學是深不可測的一門學科。隨著科學課程的深入,學生越來越感到科學課程的趣味性。如,在講《植物的生長變化》一單元時,就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當問道:“誰在家里經常幫助父母種過地?”所有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教師因勢利導地問:“都種過什么?”大家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訴說著自己種過的植物:菠菜、白菜、黃豆……如數家珍。看著學生的興奮勁,教師順理成章地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種子,問:“大家都是農業小能手,只會種還不算,要會認識我們當地所有植物的種子才真正算作農家小能手。大家有興趣來爭做農家小能手嗎?”話音剛剛落下,有幾個男生已經迫不及待地跑到了講桌前,其他人也不示弱,隨之而來,紛紛要求由自己來辨認種子的名稱。為公平、公正起見,我采用的是每個人拿好自己的本子,在本子上寫下自己認識的種子的名稱。大家立即投入到辨認種子的工作中,幾分鐘過后,一起驗證學生是否把種子認全,結果證實大家做得非常好。再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是農業小能手,不僅要認識它,還要把它們分分類。”學生自發的分好小組,再次將課堂推向高潮。結論是種子可以按大小、顏色、形狀進行分類。目的達到,教師給予高度的評價。正當學生在分享喜悅的時候,下課的時間到了。教師再給本節課做一總結后,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將今天認識的種子拿到家里種植上,并觀察中萌發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植物的根向哪個方向生長,根的生長的速度怎樣。下節課大家一起來匯報自己的實驗結果。”就這樣,在學生興致很高的時候,結束本節課的教學,把興趣帶到下節課,讓學生在期待中盼望著科學課的到來。
二、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本性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探討的興趣。
在教學《電》這一單元時,我采用的是合作學習的方式。男女生搭配完成實驗:女生膽小心細,男生膽大,敢于嘗試,二者互補,使他們的探究問題“更上一層樓”。在進行《不一樣的電路連接》一課時,有前面的知識做鋪墊,本節課教師采取的直入主題的方式進入教學。直接提問:“讓一盞小燈泡亮起來,大家做得非常好。如果讓兩盞小燈泡亮起來,你們可以做到嗎?”小組合作學習,男生動手操作,女生邊記錄邊幫助實驗。經過幾次實驗失敗后,教師和小組成員一起尋找是所失敗的原因。再次嘗試小燈泡亮起來的實驗,小組成員細心連接電路,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電路在組內合作下終于亮了起來。小組匯報時,細心的學生發現雖然電路都連接了,可是小燈泡的光亮程度不一樣。新的疑問又出現了,為什么用同樣的材料,而小燈泡的亮度不一樣。教師將兩種燈泡的連接方式出示給大家看,順勢出現“串聯”和“并聯”的概念。讓學生在實驗中明確:使用的材料一樣,連接方式不一樣,就會使燈泡的光亮程度不一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連接方式的重視。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來了,各自在小組間相互切磋小燈泡的連接方式。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有句格言說得好:“沒有結束語的結尾貧乏無力,可是沒完沒了的結束語則讓人望而生畏。”正是這句話的啟發,我在科學課的教學中采用的大都是對本節課的總結,同時又引出新的問題留給學生在課下思索、探究,以便在下節課中繼續研究、探索、解決。這樣的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逐漸喜歡上科學課,喜歡上探索,喜歡上求知。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