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雪峰
摘 要:教師“沉”下去的重點是學生能敘述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范,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讓學生在“動”中學會評價,學會求知,學會交往。
關鍵詞:沉;動;自主
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條件和空間,減少教師活動量,適當增加學生觀察與實踐、閱讀與質疑、合作與交流、分析與探究等方面的時間和環節,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發現的基本過程,即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操作—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探究主線”三者之間的關系,主導和主體如何為探究這條主線服務,達到主導、主體和主線的統一。本文將在構建“沉”“動”和諧的自主課堂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一、讓教師“沉”下去
教師要“沉”下去,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摸透教材,準確把握編者意圖;還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實施扎實有效的教學。教師的“沉下去”,是為了將學生“托”到課堂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動”起來的機會。把更多的學習時間、探究時間、展示時間還給學生,激發學習主動性。在當前,讓教師“沉”下去,要努力做到“四不”。
1.學生能敘述的教師不替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觀察、猜想、討論、探究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整個過程”,并通過這樣的訓練達到“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的實質,并進行科學的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課堂很“熱鬧”,學生既不聽教師的指令,也不理其他同學的暗示,伸直手臂,或者半立身子,大聲喊叫,以吸引教師的注意。這時,教師應調控課堂氣氛,巧妙地控制語言的節奏和音量,適當地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同時提醒其注意課堂紀律,千萬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定滑輪和動滑輪》時,先讓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并分析相應數據,之后討論歸納出使用滑輪后所出現的一些規律。在上課時,學生敘述的機會很多:講述實驗過程要說,闡明實驗結果要說,用自己的語言對內在規律加以解釋還要說。在這樣不斷的敘述當中,學生的認知結構與事物的內在規律不斷發生矛盾沖突,學生才能深刻掌握事物的本質。
2.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范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有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合作參與學習活動,讓平面的書本知識變得多維、立體。“內潛”的智力活動最初都是從“外顯”的操作活動開始的,學生只有通過“外顯”的操作活動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油菜花開了》時,通過聞聞、看看、摸摸、分分、數數,讓學生的“眼、耳、腦、口、手”多種感官參與,在輕松快樂又不失嚴謹的狀態下認識油菜花的構造和各部分的特征,最終歸納出花的一般特征,從而完成從具象到抽象的跳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動手能力,而且成為探究的主人。
3.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暗示
小學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物質、生命、宇宙、工程四大領域來編排。因此,當學生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儲備到位,在教師的啟蒙引導下,立刻會沖撞出思維的火花,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搭一架坡度合適的“梯子”。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能發現的規律,教師絕不要去暗示;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更不要替代。即使學生囿于其中一時不能明白,教師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出充分的時間,靜待學生去思考、猜測、觀察、探究。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時,學生對“裂谷”的概念很難理解,我們就布置學生自己做個實驗:把橡皮泥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在橡皮泥的兩端向外側施加拉力,看看橡皮泥的形狀會發生什么變化。實驗既客觀又形象,學生馬上就掌握“裂谷”的概念。
4.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
“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以往的小學科學,“問答”式教學比較多,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自由度得不到有效訓練。“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多提問題,善提問題,即使是錯誤的意見或者問倒老師的問題,絕不能千篇一律地都由教師包辦。
“提問”能力的培養,可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比如創設情境時可以這樣引導:“看完這一情景(或演示實驗),誰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小結時可這樣引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問題不清楚,你們有哪些收獲?”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讓學生“動”起來
學習過程是一個利用原有的經驗、技能,通過觀察、思考、猜想、探究,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內在建構過程。讓學生“動起來”,是指學生群體參與的“動”,多感官參與的“動”,而非少數學生的“動”。只有讓學生“動”起來,他們才會開啟智慧的門扉,產生創新的動機,點燃思維的火花,課堂才會真正充滿靈性、生氣與活力。
1.在“動”中學會求知
小學科學是一門活動性與實踐性的課程。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為上課時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學生在預習時經常要閱讀大量材料,要上網或是手機APP搜集整理信息,要觀察各種事物,甚至要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這些能力的培養為以后學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礎。
課堂上應提供盡可能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智慧、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中掌握知識,訓練技能。
2.在“動”中學會交往
目前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比較流行組內分工,有材料員、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匯報員等不同角色,其顯著特點是學生在“自動”基礎上的“互動”。分組要根據學生知識水平、探究能力的不同,合理搭配,達到組際平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什么、解決了什么,在小組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討論交流。組員間人盡其能,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在互相啟發、吸收、補充、糾正當中,開闊視野,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學生在組內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培養了合作與交往能力。
3.在“動”中學會評價
學習目標的明確,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解析、自我評價,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使學習更富成效,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教師的“沉”下去,營造一種和諧、生動、民主的教學氛圍,必然會“托”起學生的“動”起來、課堂的“活”起來和效果的“好”起來。“活”起來的課堂必定是充滿人文關懷、理性思辨、追逐夢想的課堂,最終達到“沉”“動”和諧,課“活”、人“活”,課人合一。這種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必將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社會,從現實走向未來……而這正是小學科學教學所孜孜追求的。
參考文獻:
[1]丁芳,熊哲宏.智慧的發生:皮亞杰學派心理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03.
[2]張全建,王凌.聆聽每一朵花開的聲音:讀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的啟示[M].中國教師,2011-09.
[3]張廷凱.基于課程資源的有效教學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2(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