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鳴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起來才會事半功倍,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關鍵詞:數學;學習興趣;方法
“興趣是人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尤為必要,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談談幾點做法。
一、關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蹲下來,放低身份,關愛理解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多一份微笑,多一份真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才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學習內驅力。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盡可能設計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例如,《包裝的學問》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就以生日送禮物這樣一個情境入手,從學生早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計算開始,逐步過渡到從節約的角度考慮物品的包裝方式。學生有實際生活經驗,因此降低了知識的難度,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學習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問題時,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阻力。因此,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個不錯的方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并提出問題:你能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想辦法求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嗎?這個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接受了“轉化”思想的基礎上設計的問題,需要通過認真觀察、比較、拼擺、思考后才能發現,它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因而學生能夠用已有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很順利地開始了新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鼓勵學生多動手,引發求知欲望
由于學生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弱,對具體形象的實物感興趣,所以我們要帶領并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自己實踐來加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從形象思維到較抽象思維的升華,從而引起更大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學習平均分時,完全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把一些撲克牌平均分給幾個人,分到的結果相同。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在玩中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義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了。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學到了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就是信息時代,在教育中也要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在教學課堂上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其教學方式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對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深刻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和三角形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演示把一個圓涂成紅色,師:這是什么圖形?你會聯想到什么?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圓面積)最后教師啟發學生猜測聯想,怎樣把圓轉化成一個已知圖計算?這時有的學生說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有的學生說把圓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說把圓轉化成三角形;還有的學生說把圓轉化成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六、利用游戲活動,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教學活動與游戲相結合,勢必會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況且,小學生又有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把游戲寓于教學中,能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享受。例如,在教學“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游戲,找4名學生分別戴上熊貓、大象、小猴子和小白兔等動物頭飾,每個頭飾上都有一句7的乘法口訣,然后讓這幾個“小動物”到“動物園”找朋友,要求是:能用自己頭飾上的口訣計算出“朋友”身上算式的得數,看哪個“小動物”找得又對又快,其他學生給他們鼓掌加油。這個游戲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學效果頗佳。
當然,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競爭教學法、配合音樂法、尋找規律法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在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認知樂趣,使學生由“好之”到“樂之”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當今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