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欣欣 洪琴
摘 要:自2001年至今,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已歷時十多年。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小學英語教育更應當如此,本文以此為指導思想,從小學生學習及心理特點出發,分析小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優勢,以及當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小學生學習習慣和心理發展特點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 英語教育;心理特點
2001年,教育部決定將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時間提前至3年級。由此以來,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在這期間,我們見證了英語教育的飛速發展,如今英語已成為與我國傳統教育重點——語文、數學并肩的學科。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理論分析
“外語要從小學起”這個理論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政策的發布實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受了這個理論影響的[1]。我國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從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從小學開始開設外語課程的嘗試。比如說英國,他們從小學就開設了法語課程了[2]。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是否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否與這一英語教育政策相適應?
(一)二語習得理論分析
英語學習越早越好這一觀點的提出最早是源于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理論[3],在此基礎上,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是在前十年[4]。那關鍵期假說的科學性又有多大呢?就這一問題,馬積善(2006)在他的論文中提出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作為證明:兒童在5歲之前,大腦神經元處于一種相對混亂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所需營養日趨增多,5歲時,其需要量相當于成人2倍[5]。由此看來,語言習得的確存在關鍵期。然而,學術界很多人認為關鍵期假說是建立在對母語習得的基礎之上,對二語習得是否適用不得而知。對此,Rod Ellis(1986)在大量研究結論的基礎之上,提出學習外語的起始年齡較明顯地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語法詞義和詞匯方面,少年比兒童和成年人表現的更為出色[6]。根據語言學的這些理論,教育部提出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的外語教學政策是有一定科學性的。
(二)小學生學習心理特點理論分析
《心理學》知識中,人的不同時期階段被劃分為: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等[7]。根據這一劃分標準,我國小學階段的學生以6、7歲—14歲的兒童為主,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雖然他們心理和性格上都還不完善,但是他們的認知心理表現為:充滿好奇心、探索精神,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勝心。英語對他們來說作為一門完全陌生的外國語言,充滿了神秘色彩,極易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相對于其他階段開設英語課程,小學生的英語教育在心理特點上是占很大優勢的。小學生處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他們學習英語也因此具備十分有利的因素。
二、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2001年教育部發布實施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也隨即實施。雖然為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號召,我國大部分省市都已經順利普及小學英語教育,甚至在廣大農村地區小學英語學習的熱潮也不甘示弱,但我國的小學英語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教學條件地區差異明顯
我國小學英語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學條件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首先,農村地區沒有城市發達,相當多的農村地區還處在貧困的階段,它們的學校基礎設施落后,硬件條件極差,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教室甚至連最基本的課桌椅都不齊全,更別提如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由于教師短缺和地區間的不平衡,教師轉崗和臨時上崗在農村地區英語教育中十分常見,非專業的英語教師自身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連簡單的發音都不準確,因此學生受到老師影響,他們所學的英語都不準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一旦學會了錯誤的知識和發音,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糾正,甚至一輩子都改不了。
(二)教學標準不盡相同
隨著小學英語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英語教材的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化、多樣化,全國各地不同的教材已經達到30余種
[8]。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使用的教材都不統一,各個地區都根據自己學校的條件采用各自不同的教材,有的地區選用的是人教版和譯林版,有些地區則是使用《牛津小學英語》、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語》)、Follow Me(《跟我學》)等, 還有一些學校甚至自編教材,教師上課的時候只是用他們自己復印材料當作教材了,這違背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三)教學方法單一無趣
英語教學活動的實施是通過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體現出來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思路和能力的展示,尤其是小學英語教育,更加講究教學方法的使用。據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學英語課堂教育采用的都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比較枯燥乏味,使得英語課堂主要以母語為主,非常不利于語言環境的培養。學習動機是小學生學習特點的一部分,主要表現為榮譽、競爭和獎勵,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小學生這些特點,不利于小學英語教育的開展。
三、針對小學英語教育存在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根據眾多針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調查結果研究以及對小學英語教育的切身觀察,在優化小學課堂英語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國家需宏觀把握
國家教育部應當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落實硬件配置,保證農村地區也能為小學英語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為小學英語教師提供一定的食宿條件和薪資待遇,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特崗計劃”(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Plan),通過定向培養、定向分配的方式不斷向農村地區輸入優秀的青年小學英語教師。
(二)學校應細微落實
這里所指的學校分為高等院校和各地區的小學兩個方面,各地區所在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政策,努力提高小學英語教育辦學條件。
高等院校輔助培養人才,二者相互協助,共同推進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進步。高等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場所,承擔著培育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重要責任,進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就業服務的人才都源于此,因此,針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存在地區差異、英語教師素質不過關等問題,必須從高校人才培養這一根源抓起。各高校應該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育標準,提高要求,從嚴治學,使每一位高校畢業的英語師范生都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從而保證小學英語教育的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高校英語師范教育多針對初中、高中階段,如何進一步差異化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將是提高小學英語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從源頭上保障英語教育質量的關鍵。
對小學而言,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小學課堂英語教育的必要條件。語言習得需要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作用,促進對英語的學習和了解。早在20世紀初,行為主義創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就提出語言習得是通過條件作用(Condition)而形成的言語習慣的過程[9]。因此,英語的學習強調自然習得環境的重要性。學習環境包括教室環境和語言環境。對于兒童時期的學習,我們要關注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內部心理過程。學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創造語言環境:首先,小學生的內心對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可以把握這點帶動學生一起動手制作各種裝飾品,添上英語元素,將普通的教室裝扮成孩子們心中的童話世界,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根據兒童有著強烈的活動需要這一特點,在小學英語教育中開展各種小游戲和競賽,會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其次,學校要重視對孩子們口語的培養,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使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接觸盡可能多的英語資料和口語環境,比如為學生提供各種英語原版的材料、課文的音頻視頻資料等。
(三)教師要終身學習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教學技能。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十分有限,但是模仿能力卻非常強,一旦小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了老師不標準的發音或者錯誤的語言知識,將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來糾正,因此教師自身要及時“充電”,充分發揮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技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在英語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如何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呢?這就要看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了。教學方法主要包括Translating(語法翻譯法)、Situation( 情景法)、Audio-Visual Method(視聽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應法)等。小學生他們雖然具備了超強的模仿年齡、好奇心、求知欲、記憶力以及表現欲,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相對來說還是很弱的,他們無法做到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對單詞的重復和機械訓練很容易使他們對英語產生厭惡情緒。所以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盡可能采用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從而引起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點。比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PEP教材學習be動詞用法,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人稱相應改變be動詞,這對于才學習英語不久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道“大菜”,很難消化,此時教師就可以總結使用規律,通過自編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使用方法,將其歸納為:“我用am,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通過這一朗朗上口的口訣,學生自然就很容易學會be動詞的用法了,也就不怕學生總是會把各種人稱混淆使用了。這樣一來,原本晦澀難懂的語法知識就變成了小菜一碟,而且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四、總結
教育的發展關乎國家興盛,從小培養英語綜合型人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國的小學英語教育雖已進行十多年,通過對近十年來小學英語教育現狀的相關調查結果中分析可知,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仍處在起步階段,需要不斷反思改進,需要國家、學校、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根據小學生特定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滿足小學生特殊年齡階段的發展要求,在新課程標準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迎難而上,積極創新,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必定會生機勃勃,散發出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欣欣.中國小學英語教育研究綜述及反思[J].社科縱橫, 2011(06).
[2]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Larsen-Freeman.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4]王興茹.現行小學英語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考試周刊, 2010(35).
[5]馬積善.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設的若干問題和外語教學[J].河南社會科學, 2006(09).
[6]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2.
[7]但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8]趙麗.小學英語教育研究述評.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1(06).
[9]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349.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