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炎坤 李文海
“弘義致遠,武德育人”。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實驗小學以“弘義教育”特色文化為學校的發展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內涵發展之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開發特色課程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重要抓手。為此,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將“弘義教育”滲透在各類課程之中。
一、學校環境,弘揚精神
學校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良好的學校環境猶如沉默而有風范的老師,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學校從物質文化環境、精神文化環境等多個維度入手,打造適合學生成長的“弘義校園”。學校在校門前建造了“武”字花壇,一個碩大的“武”字立在花壇的中間,主題鮮明。學校廣場中間的噴水池,立著敬禮的武術人物,寓意向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行禮。操場旁整齊地排列著六組武術雕像,對應校本教材《弘義武術》的年級內容為:一年級敬禮、二年級武術、三年級棍術、四年級劍術、五年級刀術、六年級太極,底座撰寫出每個年級、每個項目的相應要求、項目介紹等,寓意著通過六年的學習,循序漸進地學習學校的各種武術項目,掌握各種武術基本套路和技巧。操場正面的獅臺以及“學校龍獅文化特色浮雕”讓人了解到學校特色項目的開展情況。
獅臺是學校所在地沙坑村為每年初八開展的“生菜會”進行獅王爭霸的舞臺,各地的獅子都到此臺進行競技,現在還保留著“發揚國粹,以武會友”的口號,現在經過鋪設硅PU、修正排水系統、增設獅臺下方“龍獅文化特色浮雕”等改造,變成了學生的武術訓練、龍獅訓練、展示文化的多功能場地。
學校弘義樓一層的“龍獅文化館”獨具魅力。館內把展示、訓練、互動交流融為一體,通過數字化的整理,充分展示了沙灣鎮、沙坑村的龍獅文化。室內設有比武臺,讓學生能夠進行室內的訓練與展示。在互動交流區,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自行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龍獅文化的發展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的教育。
武德長廊是展示學校特色的又一個陣地。長廊展示了學校培養出來的歷屆優秀校友,也展示了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還張貼了“仁義禮智信”等相關的格言。豐富的內容不斷激勵著莘莘學子刻苦學習,努力拼搏。
教學樓前的“禮”園,更是把學習、休閑、特色展示等多功能融入其中。地面結合“禮”的圖形,用文化磚進行造型,讓每位進園的學生都能感受到禮的熏陶。雕塑小品、閱讀角等設置,更讓學生喜歡這個地方。
二、學科課程,彰顯“弘義”
(一)國家課程,有機滲透
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結合本校傳統的武術教育和龍獅文化的優勢,讓課程校本化:品德學科在落實統一課程教學的同時,還滲透學校武術文化和龍獅文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綜合實踐學科通過對龍獅文化的歷史挖掘、沙灣文化的廣泛觸摸、武術文化的深入追尋等專題,讓學生加深對弘義教育的理解;體育學科中的武術訓練、龍獅訓練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法與技能;音樂、美術學科中滲透的弘義歌曲、弘義美術等都讓學生沉浸在弘義教育的氛圍之中。國家課程校本化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突顯了學校的特色。
(二)校本課程,有序實施
1. 弘義教育課程。弘義教育,指引著學生向著公正、光明的道路前進。根據實際,學校編制了《弘義教育》校本教材。教材由個人修養、群體生活、心理品質、文化認同四個板塊構成,每個板塊都分成了低、中、高三個年段。如在個人修養的板塊中就分成了禮貌、誠信、友善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在不同的年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禮貌:低年段要求講文明、學禮儀;中年段要求懂禮儀、律于己;高年段要求重禮儀、善待人。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指向個人修養的不同層面、指向正義、光明的弘義教育理念。課程的延續,既加強了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又為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滲透著武德的精髓。
2. 尚武弘義課程。尚武弘義課程是最具特色的課程,其中,武術活動課程是普及課程,全校學生都參與。校本教材《弘義武術(壯志驕陽)》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育規律進行設計,共分成五個階段進行,其中一二年級學習拳術、三年級學習棍術、四年級學習刀術、五年級學習劍術、六年級學習太極拳。由于結合了學生的實際和地域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基本掌握了武術的幾大部分,為強身健體、弘揚中華武術打下堅實的基礎。校本課程《弘義沙坑》通過編寫沙坑村的歷史、龍獅起源等資料,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弘義(武德)小故事》教材的編寫讓學生明白了習武先習禮、學習武術是為了不再爭斗的道理。一個個小故事淺入深出,循循善誘,讓學生明理悟義。
3. 龍獅鳳課程。舞龍、醒獅、舞鳳和武術一脈相承,學校結合沙灣文化和沙坑村的地域特點,開發了舞龍、舞獅、舞鳳課程,編制校本教材《弘義醒獅》《弘義舞龍》。聘請村中舞龍、舞獅、舞鳳的能人到校任教,讓學生學習各種技法。利用每天下午第三節課進行相關的表演訓練,有集體群獅表演和難度極高獅子走樁采青表演藝術,有10人龍、3人龍和高難度的3人輪滑龍表演藝術。這些課程讓學生對武術、舞龍、舞獅、舞鳳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時讓學生以習武人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在具體的活動中修煉武德,弘揚武德,達到弘義的教育目的。
4. 傳統文化課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沙灣實驗小學的弘義特色教育與文件精神高度吻合,學校通過《弘義書法》《弘義美文》《弘義歌曲》等校本課程來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校本教材通過年級的分段,讓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從而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