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環
【摘 要】本文探討了高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使其能夠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形成自己一定的見解和看法,也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增加學習樂趣,同時也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氛圍和積極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需要教授語文知識,還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這些現象都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開發。
1 語文思維的特點
1.1交流性
教師在課堂上,針對語文知識精心設疑,使學生對此產生學習的興趣及探究的意識,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探討的空間,在交流探討中讓學生互補、辯論、認知自我,進而實現思維能力的交換。思維的交流性,會使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深入地挖掘知識,進而掌握知識,拓寬了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1.2廣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無邊界的,可以天馬行空,可以虛無縹緲。所以,語文思維的特點也是廣泛的。在語文教學中,文化也是廣袤的,沒有國界,沒有地域。社會、道德、思想、經濟、法律等等,凡語文所涉獵的無所不包,這樣必然會引起各種不同的思考反饋。面對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學生,便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這樣得到創新思維的開拓,進而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
1.3滲透性
思維可以通過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漸地滲入到學生的思想和心靈之中。語文從來都是集聚美的地方,無論是語言美、形象美、還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語文學科中,當教師以真摯的情感指導學生分析、理解、欣賞、探究文章時,思維便已經形成,并逐漸地隨著對知識的理解及審視得以提升。
2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2.1教師要有培養語文思維的意識,堅持主動積極的態度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日漸繁重,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樣對于語文思維的培養增加了難度。而且,應試教育的思想束縛著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而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拓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要想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思維,首先,教師就要具備語文思維的能力,不僅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自信心,還要具備精心設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學能力。這樣才能充分地將語文思維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進而加以正確引導,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其次,還要具備積極主動的態度,所謂“態度決定一切”、“為人師表”,教師的態度影響著學生的心態。所以,教師要時刻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以飽滿的熱情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進而將自身的語文思維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實現自身語文思維的提升。
2.2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
語文知識遍及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在這上下五千年的寬廣地域中,我們無處不受語文思維的潛在影響。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地引導,例如,在講解《將進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的做好預習,鞏固李白的生平簡介,對李白的一些作品進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蜀道難》、《白頭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沒有配備電腦,也沒時間去查閱更多的書籍,所以,這些資料教師可以事先提供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拓寬了視野,增加了閱讀量,這樣自然就為學生創造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使他們再考慮問題時更全面,更順暢,眼界也相應地變得高遠,進而通過量的積累達到思維的質變,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
2.3挖掘學生語文思維之深度
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通過表象的引導,使學生深層地挖掘知識的內涵,了解事物的本質。例如:在講解《道士塔》一文時,學生會很明顯地了解到,王道士的無知,外國人的貪婪。這時教師要適時地引導,讓學生根據當時的環境來進一步探討內在實質。這樣學生就會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無能,國家的腐朽。這樣使學生從現象上升到了本質,進而進入到更深層的理解,開拓了視野,發散了思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4轉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探知興趣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進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層的東西。對于語文教學也一樣,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全新的教學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精心地設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要只是簡單的講讀課文,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養成較好的語文思維方法,能夠在思考時不斷創新,對其語文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促進語文教學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黃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214.
[2]凡芳偉.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09:53.
[3]趙濤.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