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新一代的發展要求早已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模式,新時期的教育方式更注重的是素質教育。在發展幼兒智力的同時,還要兼顧健康體格的養成。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幼兒園體育運動的發展勢在必行也至關重要。本文將針對幼兒園體育運動的應用情況與發展趨勢,對幼兒體育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體育;應用情況;發展趨勢
1 幼兒園體育運動的重要性
1.1身體健康的發展
對于幼兒的發展,我們始終應該將幼兒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幼兒的健康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家庭的期盼,也是我們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進入幼兒園之前,幼兒在家庭的保護下,而在進入幼兒園后,與他人的接觸多少會帶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上雙重的考驗。幼兒在參與了幼兒園體育運動后,體格的增強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可以使幼兒們更好的進行智力發展。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安全為第一要義,合理進行幼兒園體育運動,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增強體格,同時也為心理健康打下基礎。
1.2心理健康的發展
幼兒體育運動的開展,在達到幼兒體格發育和增強體質的身體健康要求后,其更深層的意義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身體健康是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基礎。首先,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參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體育活動會引導幼兒去認識自我,克服困難,在完成挑戰后,幼兒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從而產生自信心,同時也能磨練意志;其次,參與團隊體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意識。最后,幼兒體育作為游戲的一種特殊的方式,是適合幼兒園幼兒年齡特征的特殊的體育活動。它既有體育運動的特征又具有一些游戲情節,這就要求幼兒在參與過程中不僅要有體力活動,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智力思考。在運動游戲中,幼兒在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對幼兒的運動能力和思考能力均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2 幼兒園體育運動的應用情況
由于幼兒在身體機能方面的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體格較弱,所以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困難度與鍛煉強度都要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在體育鍛煉的同時不會給幼兒的身體帶來負擔。除此之外,幼兒的意志力與注意力都處于比較薄弱的階段,所以只是進行枯燥重復的體育運動既不能使幼兒堅持鍛煉以達到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可能使幼兒對體育運動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幼兒園體育鍛煉要以安全性為前提,結合鍛煉性與趣味性,而體育游戲便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趣味性的體育游戲,也有一些改變運動模式的體育活動,例如,丟手絹,貼膏藥等,這些游戲沒有傳統的體育運動模式,就像是在玩游戲,但卻可以達到運動效果,既能增強體質,又可以鍛煉靈敏性。
3 幼兒園體育運動的發展趨勢
3.1安全性
幼兒的安全永遠是要考慮的第一位。首先,科學理論合理安排幼兒的體育運動,使體育運動的科學性更高,鍛煉程度更可控;其次,對于進行體育運動的場地也要做科學性規劃,杜絕安全隱患,科學助力幼兒的體育運動;最后,即便有老師的看護,也要對幼兒進行基本的安全知識教育,還要對進行鍛煉的體育項目做詳細講解,避免幼兒產生運動損傷。
3.2創新性
幼兒園體育運動的創新性主要就體現在體育活動的種類創新。一些基本的體育游戲,在適當保持的基礎上,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創新,也可以自主創造全新的體育活動。同時指導老師在體育活動中的角色也可以有所改變,使體育運動更加多元化。幼兒園體育運動的創新性是幼兒體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更多的幼兒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從而使幼兒的身心健康達到全面發展,為我們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3.3特色性
幼兒園體育運動的特色性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運動器械的特色性,另一方面是項目內容的特色性。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們每個民族都有著燦爛的文化,而這些民族文化正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特色。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活動和特色工具引入體育運動中,不僅充滿特色,而且有利于民族傳承和文化交流。另外,我們還可以讓幼兒們自己動手創作游戲工具,利用環保可回收的綠色材料來制作,有趣又實用,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幼兒的環保意識。當然,這些都要在科學安全的前提下實行。
4 結語
在當今社會,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逐漸顯現,人們逐漸認識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基本素質為主體,積極發展各方面的素質教育,同時兼顧智力發展與體質發展。為了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為進入受教育階段的過度期,幼兒園體育運動的開展尤為重要。幼兒園體育運動不僅能夠促進幼兒體格的健康發育,增強體質,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以及未來人格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關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抱著積極正面的態度,科學發展幼兒園體育運動。
參考文獻:
[1]張振華.淺談體育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影響[J].青年與社會,2014(12):4.
[2]趙爭男.揚州市區幼兒園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調查[D].揚州:揚州大學,2014:1.
[3]宋琛琛.幼兒園體育活動實施的有效性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電子版),2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