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寶寧
傳統音樂的傳播、保護與傳承
■萬寶寧
《六合民歌》是南京六合地區百姓在長期的交流、互動中形成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其特有的生態土壤中形成了自然傳播的方式。這是中國民間音樂傳播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傳播方式。自然傳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傳播的過程中,傳授方與接受方之間沒有任何技術媒介的介入,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一種面對面的、直接的傳播方式。主要表現以下幾種形式:
1.年輕人向自己的長輩或者當地民間傳承人學習。古老的六合民歌,曲調悠揚婉轉,歌詞清新活潑,不需要任何樂器伴奏,全憑歌者“嘴打鼓,舌打鑼”。既有表演勞動生產的,也有歌頌愛情的,更有諷刺懶漢的。六合大圣鄉下至3歲孩童,上至白發老人皆能歌之。
2.六合地區的百姓在民俗節日活動等社交場合中用歌聲抒發情感,傳遞信息,原生態民歌就在互相交往中得以傳播。
3.六合民歌有很多是具有教育性、哲理性的,當地人常常是通過民歌,特別是一些敘事性的民歌教育人們,如民歌《百字經》里唱道:“財氣免傷財,富從節儉來,溫和乃有益,刁滑惹禍事……”?!端木渲{》里唱道:“好人栽秧一條線,不會栽大片。春天里,桃花香,一覺睡死懶婆娘”。
其傳播的目在于通過歌曲所承載的教化信息以達到對倫理道德、民族歷史與文化、生產生活經驗的學習。
六合民歌主要分為在勞作中歌唱的山歌、號子、抒情寓意的民歌。演唱的目的是為了解乏提神,自娛自樂。有些則是在長期面朝黃土背朝天單調的插秧勞動中歌唱的。據六合竹鎮豐樂村《六合民歌》市級傳承人張德琴介紹,他們村里的姑娘、小伙子在做農活時,手中不閑,口里也不閑,都喜歡一邊干活,一邊哼歌。插秧季節,一片田里幾十名婦女,只要有一個人領頭,一個民歌大合唱就開始了,一直唱到干完活。栽秧歌的有:《格登代》《南圩拖子》等;拔秧歌的有《嫂嫂薺菜花》《把那鴿子來》等;插秧歌的有《姐在插秧棵》《毛雨梳梳》等,還有是在放牛時間打發無聊時唱的歌曲如放牛號子《溜子溜》《打牛羅羅》;在車水中的歌曲如車水號子《腳車》《四季明月》等,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農活就有什么樣的符合勞動方式的號子。
在生活歌曲中,有反映社會世態的,也有反映生產勞動的和家庭生活的,還有在勞作中休息下來、欣賞花草歌曲的。這些歌曲語言樸實明快,直抒胸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深受群眾喜愛。
在自然傳播的過程中,傳授雙方不僅以一種直接情感交流實現了音樂信息的共享,同時傳播者在演唱時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還會影響到接受者對音樂信息的理解與接受。因此,《六合民歌》具有臨時創造性、隨意性、流動性、變異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這些特征看作是《六合民歌》在歷史的傳播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遺憾的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交流的頻繁,現代化技術含量的上升,也影響著《六合民歌》這種古樸的自然傳播方式在新的社會形式中的發展與傳承。
在高科技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時代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六合民歌》的傳播而形成的技術傳播方式就應運而生了。技術傳播主要是指大眾傳播媒體介入到《六合民歌》。大眾傳播媒介包括樂譜、報紙、期刊、無線電、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傳播產業和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歌曲、樂譜印刷出版物。
如 《鮮花調》《摘紅菱》等12首民歌被收入《中國民歌》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出版刊物《茉莉飄香》六合民歌集;這些就是用刊物的形式向外傳播民歌。人們能夠從記錄的樂譜、背景資料等介紹來感受這項民間藝術。
2.唱片、光盤、網絡上民歌的試聽等。
3.電視媒體。如2004年,六合民歌傳承人赴中央電視臺錄制《民歌中國》;2008年,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邀請《六合民歌》傳承人赴央視錄制節目并滾動播出,推動《六合民歌》向更廣闊的范圍傳播。
《六合民歌》的技術傳播出現在自然傳播之后,但技術傳播不會取代自然傳播。因為在傳播的過程中它們都有各自的優越性,具有各自的功能和意義。
1.《六合民歌》自然傳播中的傳承人大多數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文化工作者、居民、農民、民間歌手等,保護他們對于《六合民歌》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對這些傳承人精心呵護,在生活與經濟上予以援助,鼓勵他們充滿活力地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去傳播《六合民歌》,擔當起傳承重任,這也是《六合民歌》保持生命力的保證。
2.自然傳播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把傳承人請進音樂藝術專業院校,對具有一定音樂素養的學生進行口耳相傳的近距離教育,讓原生態民歌在專業院校中傳播開來,有利于拓寬傳承的對象和范圍。
3.政府應對現在還存留在民間的、具有傳播功效的民間民俗活動加強宏觀指導,并發動、鼓勵民間組織發揮作用。
4、加強對民歌所依賴的在生存環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方面進行保護,能夠給民歌的自然傳播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
1.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技術媒介方式對民歌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搶救與保護,將它們真實、系統、全面地記錄下來,至少應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果:
(1)通過CD或DVD等多媒體手段,對《六合民歌》錄音錄像進行文字整理。應反復強調對表演藝術從準備到演出的全過程記錄。這樣,一方面可以為今后的文本整理提供更多也更為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可為今后表演風格、表演場地、表演環境、表演程序甚至包括化妝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與參考。
(2)照片必須配有文字說明,說明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姓名,對重要傳承人要詳細說明,沒有文字的圖片等于無用資料。
(3)一套完整的有關傳承人的口述史資料。近年來南京市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讓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承擔傳習任務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核心和關鍵,他們所掌握的關于藝術和技藝及相關文化的由來、發展、流變和相關事項,一直以來都存在于他們的心中,依據他們的記憶和技藝而存在,依存民俗文化而存在。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事跡,將傳承人記憶中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藝、技能,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媒文字,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一種重要方法。
2.要重視和發揮青年人和技術人員的傳播作用,要培養一批強有力的、有志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青年人,要調動對本地生態環境熟悉的,了解當地方言的年輕人積極參與到對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的行動中來。他們不僅能夠隨時洞察當地民歌的發展情況,同時運用技術手段隨時記錄、保存優秀的作品。
3.利用專業院校的師生,記錄本地民俗活動,已經成為許多地區整理非遺項目的經驗。比如南京白局,先后有數篇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發表,從民俗學、戲曲學、音樂學等多角度探討這個曲種,從而記錄了大量資料。
要重視其學術研究,從觀念、行為、形態這三個層次來深入探索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位置、源流、沿革和功能、性質,并且將這些成果及時引入大學、中學、小學課堂,讓更多的市民來共同熱愛、繼承、傳授、享受這一寶貴的精神文化。
4.創辦互聯網論壇以及更多的民歌的專題節目,起到宣傳、傳播作用。
通過技術傳播,改變了原生態民歌過去傳播的單一性,它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讓民歌得以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并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民歌是傳統音樂的一種體現,我們需要深入探索民歌傳播的規律和方式,對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發展都需要進行多維、客觀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對它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與政府、保護單位、傳承人、專家學者在保護與傳承方面達成一定的共識,形成多渠道、多種方式的傳播途徑,努力地探索、尋求保護和傳承的最佳局面。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