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摘 要:高校的民族器樂教學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狀態。幾十年的教學,器樂始終固守舊的模式,沿襲專業院校教學體制,學生按專業開展教學,教學以理論與技術技巧為重點,很少涉及音樂表演,培養出的學生表演能力非常缺乏。文章從加強學生基本功教學、演奏表現力及舞臺實踐能力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對高校民族器樂演奏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高校;器樂教學;器樂演奏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一些西洋樂器的沖擊下,當前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越來越少,普通高校民族器樂學生的招生數量逐漸趨于下滑,一些樂種每年的招生數量屈指可數,甚至還空缺。例如,揚琴、中阮、柳琴等樂器,就連我們非常熟悉的弦樂器二胡,每年的招生人數也少得可憐,大多數學生以學習鋼琴、薩克斯、長笛、小提琴為主,在民族樂器中以學習古箏的學生居多。很多家長不是以小孩子的愛好興趣來選擇學習樂種,而是以高端、大氣、上檔次來選擇,根據每年社會藝術考級的數字來看,學習鋼琴的人數是學習民族器樂的六倍之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樂種繁多、民族文化悠長,這種器樂發展的趨勢將會在以后的幾十年中會嚴重阻礙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我們高校的器樂教學必須加強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學生的表現力,才能充分展示我們民族器樂的精髓,才能像西洋樂器一樣演奏的高端、大氣,得到社會的認同。
1 基本功教學的加強
現在學習民族器樂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一是難以上手,西洋樂器學習半年學生就能拿出一首成熟作品,而民族樂器半年估計只是打了個基礎,難以演奏一首像樣的樂曲。尤其像弦樂類的樂器,半年內能拉好弓子就很不錯了,更別說演奏作品。社會上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不多,嚴重影響了高校民族器樂招生的數量,在這種社會現象的沖擊下,高校的器樂教學一定得加強,必須培養出優秀的器樂學生在音樂教育、表演一線為民族器樂做好宣傳,才能逐漸轉變社會及家長對民族器樂的偏見,才能扭轉這一社會現象。要想提高學生的器樂演奏能力,學生的基本功教學最應值得重視。很多器樂專業的考生都不是從小開始學習器樂,二是從高中才開始,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想要拿出一首考試作品,就只能突擊,專攻一首考試作品,只學習與考試作品有關的調式、技法。這樣基礎的學生考入大學后,除了高考的這一首作品以外,什么也不會,包括演奏手法、技法、理論等,高校器樂老師必須從零基礎開始,以基本功為主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從正確的視譜、科學的演奏方法,教師應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展開教學,按教學大綱制定好每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尤其是大一主要以基本功及練習曲為主,掌握好基本的演奏方法,形成良好的演奏習慣后,大二再逐漸加入樂曲,這樣學生在后面的兩年中才有發展的空間。
2 演奏表現力的加強
高校的專業教學有別于高考前的專業學習,一般高考前的專業學習是有功利性的,學生主要以考學為目的,大多數考生都是機械的彈奏,腦子里想的都是譜子和音的位置以及一些演奏技巧的機械應用,對于音樂的表現力根本無法顧及與體現。高校的教學要以表現音樂為主題開展教學,哪怕就是演奏一條音階,也要有旋律感,既要體現節拍的強弱規律,又要控制好樂器的音色。高校器樂學生演奏表現力的加強體現在很多個方面。首先,要加強學生的音樂理論素養,對于樂譜中出現的音樂表情術語及力度記號都要認真體會與把握。作曲家的音樂表現一般都能從這些符號中體現出來,每個學生體會的程度不一樣,演奏出來的音樂內涵也有所不同。器樂演奏對于強弱控制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有一個長期的練習過程。其次,要提高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教師在教授每一首作品時,都要專門講授作品的創作年代、背景、風格以及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涵,在演奏時要更加注重音樂的表現力。另外,二度創作也是提高演奏表現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力,挖掘個人的潛力,對作品展開二度創作。器樂演奏的升華階段就是每個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力及再創造能力。學生的情感、閱歷不同,對樂曲的理解力不一樣,二度創作也有所不同,演奏的音樂也各有特點,就像每個人的性格一樣各有特點。如何讓學生對作品演奏展開合理的二度創作,就需要老師長期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3 舞臺實踐能力的加強
器樂學習除了理論和演奏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舞臺表演。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都能在舞臺上表現出來是每個器樂老師關注的難題。很多學生上課和自己練習的時候演奏得很好,但一上舞臺就會“怯場”,不能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原因在于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欠缺。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融入舞臺表演,隨時提醒學生注意演奏事項,并多渠道為學生提供演出的機會。舞臺實踐能力是在真實的舞臺演出中逐漸鍛煉出來的,學生必須適應舞臺的燈光、音響及臺下的觀眾。學生在臺上看到臺下的觀眾就會心里發慌,思想也會隨之分散不集中,很難集中精力演奏曲目,根本顧及不到音樂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適應舞臺環境,在任何一個演奏場所都能不受外界干擾,沉浸于自己的演奏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加強是對學生進入社會的一種最直接的橋梁銜接,音樂專業培養的學生要具備組建、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組織演出等能力。學生在學校多參與這些活動,無論是提前與社會接軌,還是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積累社會經驗,還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
高校的民族器樂演奏教學是目前迫切需要改革與提高的課題之一。器樂教學改革一定要以演奏為目的展開,任何樂種的教學都必須以提高演奏技能為主要內容,讓學生能在舞臺上自如展現自己所學的技能,才是我們器樂教師最終的教學目的。現在的高校器樂教學與演奏區別對待,只注重教學,忽視演奏,學生沒有經歷過大的演奏場面,導致很多學生畢業之后空有一身本領展現不出來。總之,高校民族器樂演奏教學改革必須以教學為主題,以表演為目的而展開,培養出的學生既能教學又能表演,把民族器樂發揚光大是我們高校民族器樂教師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