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思維與視角轉換的實踐解析
□彭艷
引言: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創造型人才,文學專業課程承擔起重要的職責。面對社會的多元復雜性,科技與信息的快速傳播對文學鑒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思維與視角的簡單討論,進一步對其實踐進行了解析。
古代文學作品鑒賞作為高考環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對作品理解程度、情感融合、自身思維與視角的一種表現。因此,學生思維模式與閱讀視角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詩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意境等,從而更好的掌握作品。
在傳統的古代文學作品鑒賞課程中,教師主要會從古詩文的時代背景、題目、作者、文章內容、藝術特色這幾方面來進行詩文鑒賞,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但由于從太多層面與角度進行研究,反而失去了對作品個性特色的深刻體會。由此可見,我們在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過程中,可以適當的跳出原有思維與視角,進行大環境下的分析研究。將傳統鑒賞方式與經驗與社會時代背景相結合,在提升古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效率的同時,對學生鑒賞能力進行加強,實現真正的學有所用。
在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豐富的精神與心理活動造就了學生對作品不同的感受、想象與體會。在這些活動的發展歷程中,思維方式與視角的不同對作品的鑒賞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內傾性。在古代文學的鑒賞初期,人們的思維與視角偏于主體內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偏重倫理忽視物理;其二,偏重個體忽視群體;其三,偏重內心忽視外表。
(二)直觀性。是指古代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受直觀的動作思維與視角限制,缺乏抽象創新性,較為樸素。
(三)妙悟性。是指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多為悟性思維,如強調對作品的熟練程度,到熟練程度自然會領悟其中精神的說法等等。
(四)片段性。一些古代文學作品的思維與視角多停留在直覺判斷層面,常出現一兩個例子后立刻進行總結而缺乏認證的情況。
(一)創新性思維。在對學生進行古代文學鑒賞方面的培養與教學時,需要從創新性思維入手,以學生與教師的不同角度確立基本原則與教學目標。在教師方面,可以脫離傳統的教師按照教案講解作品背景、題目、作者、內容、特色的老固方式,進行創新模式的教學設計,將新問題融入教學當中,以此來引發學生對作品的思考,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同時,教師對自身創造性思維也要進行培養與補充,使教學內容與方式得到完善;在學生方面,學生要漸漸對全新思維方式適應,換被動為主動,能夠積極的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與探究,認真去體會創新的感受。可以適當拓展個人閱讀范圍,與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參加有關的文學比賽等等。
(二)綜合性視角。學生在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時,要注意將審美與實際完美融合,可以從藝術、情感的美去把握作品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并根據自身情況有一個恰當的結合;同時,還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使鑒賞視角更為豐富。例如,在解讀過程中,要將時代背景代入,使其價值與意義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來,并適當引導學生的創造性,如以文藝的方式對作品進行點評或寫出讀后感等等。
文章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思維與視角轉換的簡單分析,深入討論了與其相關的實踐方式。希望可以為閱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使閱讀者可以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對相關問題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