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亮
摘要: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環境保護的主體,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承擔環保社會責任。經濟新常態下只有企業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才能有效地緩解和根治環境問題,本文重點就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的環保責任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企業管理;環保責任
近兩年,沈陽市各大企業不惜代價相繼將高耗能設備更新換代。沈陽電廠投入1億多元,完成2臺機組脫硝、3臺機組脫硫擴容改造和3臺機組除塵改造工程,投資5000多萬元開工建設供熱首站;沈陽發電廠完成了1臺機組脫硝SCR改造工程;豐華集團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防風抑塵網;全市完成污染治理工程48個。盡管大多企業按照要求對治污減排設施進行了提標改造,但有的治污減排效果卻不明顯,超標排放現象依然存在。同時,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難以承受治污減排成本,治污積極性逐漸降低。環保和執法部門等也向其亮出了“紅黃牌”,企業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價,2015年全市共立案處罰160余件,處罰金額1200余萬元。自2015年1月1日新《環境保護法》實施以來,全市共對3家重點企業污染物超標排放行為進行了處罰,共計立案21起,罰款金額200余萬元。
一、企業環保責任的影響因素
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是指企業在保護環境與自然環境,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活動中應盡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環保責任源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應當考慮增進企業利益以外的環境公益。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人類實踐所導致的各種全球性風險和危機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很大的威脅,誰來對這種狀況負責。責任關系間接化,一個環境污染后果與實際誘因之間有很多的聯系環節,以致無法找到具體成因,從而無法找到責任主體。就空間維度來看,區域性的行為不一定在區域內展現;就時間維度來看,當代的行為后果未必在當代展現,需要很長時期,甚至在幾代人后才顯現出來。有的環境事件是由多因素綜合形成,這樣就使得責任分散,每個人都承擔責任實際上就是沒有責任。企業只有在嚴重違反限制和要求,才會受到指責和懲罰。環保責任主體不明確導致長期以來企業一直都在被動地承擔環保責任,如造紙廠、皮革廠隨意將污水排放到附近的田地和河流中,焦化廠,化肥廠隨意將廢氣排放到附近的社區中,直到這一行為受到社會公眾的譴責時,企業才不得不采取行動。
二、我國企業環保責任存在的問題
由于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仍在我國企業中占主要比重。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后,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決策者環保意識比較淡漠,他們認為承擔環保責任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企業的競爭力。還有一些企業則認為環保應該是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的責任,他們帶來了污染,浪費了較多的資源。因此自己不會投入精力到環保上。而且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一些錯誤的環保觀念,認為經濟利益是優于環保責任的,在企業發展中有著“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犧牲環保來發展企業。我國已形成了多級別、多種類、多形式、適用范圍不同的法律法規組成的環境保護法體系。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并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后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但大多數是整體性的法律條文,具體的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法規并不具體。
三、經濟新常態下對企業環保責任的建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及環境正在急劇發生變化:我們在努力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世界的同時,也在加速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環境里,享受高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然而我們在不經意間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我們需要深化企業決策者及所以員工的環保意識。通過環保、新聞媒介、居民社區及執法等各單位,組織宣傳環保,全面提高社會全員的環保意識,并有實際行動。如環保部門、居民社區及新聞媒介等選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全國植樹周等特殊活動日開展集中宣傳、組織活動及對違法行為的曝光和嚴格執法,或不限于形式和時間社區組織的告別不文明、不衛生文藝演出等。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一些實例,讓企業知道他們履行環保責任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履行環保責任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如果你不履行責任,將來一定會被社會淘汰。
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投資導向和進行規范管理,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增強企業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的能力,不斷提高企業投資的節能環保準入標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投資項目。環境稅作為環境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用經濟手段調控企業環境行為,使企業為排污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害承擔相應成本。應當制定《資源法》和征收資源使用稅和污染排放稅,使那些濫用資源和環境的企業失去成本優勢,促使企業節約資源和減少“三廢”排放。國家應該通過稅法,對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加大稅收力度,提高他們的污染成本,這樣對污染企業形成制約。
參考文獻:
[1]姚旭.促進我國節能環保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
[2]邢蕊.環保企業利用優惠政策的財務籌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