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增值稅起源于法國,1954年法國為解決重復征稅問題率先推行增值稅。1979年,我國首次試行增值稅,1984年正式確立增值稅與營業稅雙稅并行的稅制。隨著經濟的發展,增值稅在避免重復征稅、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和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在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時期,更需要通過營改增倒逼企業進行管理改革和規范經營,促使企業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至此,貨物勞務稅收制度的改革拉開序幕。經過一系列的“營改增”試點擴圍,從2016年5月1日起,全國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營業稅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我國原有稅制結構的問題在于間接稅比重過高,直接稅比重過低,企業納稅多、自然人納稅很少,造成國內商品服務的價格過高,對消費和進出口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制定實行一個更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降低間接稅比重,提高直接稅比重。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在“營改增”之前征收的都是營業稅,這4大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較高,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重復征稅的情況很嚴重。比如房地產業、建筑業都是生產性的行業,建筑公司給房地產公司開建筑工程發票,需交納營業稅,房地產公司銷售房產給客戶,要開具房地產銷售發票,也需交納營業稅。如果客戶賣掉二手房,又要交一次營業稅,這里面存在多重交稅的問題,不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產品價值的實現。
實行增值稅有若干優點:第一,有利于貫徹公平稅負原則,減少重復納稅;第二,有利于生產經營結構的合理化,促進企業經營規范化和企業長遠發展;第三,有利于促進商品流通,擴大國際貿易往來;第四,增值稅能夠加強企業間的自主制衡和相互監督。由于增值稅稅額可以抵扣下游企業的稅金,因此,市場購買方必然會要求銷售方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客觀地加強了市場主體之間的自主制衡和相互監督。從表面上看,營改增會暫時減少政府財政收入,為企業減少稅負,但“營改增”后企業之間的制衡增加,必將減少偷漏稅款的情況。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政府財政收入亦會有所增加,實行增值稅有利于國家普遍、及時、穩定地取得財政收入。
那么,在“營改增”全面實踐中是否如上述分析一樣符合政策預期呢?“營改增”實施后是否真的有利于所有行業企業減輕稅負、提高財務績效并提升企業價值呢?為此,本文以實證統計方法,來分析營改增對各個行業流轉稅負、稅負、企業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影響。本文的主要貢獻有:一是從營改增前后稅負均衡時出發,計算稅負均衡點的毛利率,根據毛利率判斷營改增政策是否能帶來企業賬面價值的提升。二是在分析營改增對企業稅負、企業價值的影響時,通過分析“營改增”前后企業財務報表不同要素的變化進行差別分析,有利于管理者發現營改增對企業經營各環節的具體影響,找出應對措施。
增值稅具有避免重復納稅,促進企業完善管理、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等優點,自Maurice Lauré(1954)提出增值稅制以來,增值稅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主要稅種。對稅收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odigliani & Miller(1963)提出的修正MM理論,將企業所得稅引入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研究中,提出了債務融資存在的“稅盾”作用,開創了稅制因素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的先河。Auerbach(1986)[1]和Cutler(1988)[2]對稅收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先后提出了新增投資假說和現金流量假說,成為稅制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上述關于稅收與企業價值的研究均是基于對企業所得稅的研究,由于稅制的差異,國外對于“營改增”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研究尚未得到重視。
過去我國實行營業稅和增值稅雙軌并行的稅制,當企業由營業稅全部改為增值稅時會對企業的價值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國內對“營改增”背景下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二是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績效及未來發展的影響。平新喬等(2010)[3]對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稅負結構和企業承擔的稅負程度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發現服務業所繳納的營業稅實際稅負遠高于增值稅繳納部門的稅負,要促進服務行業的發展其營改增勢在必行。張丹和楊秋煦(2013)[4]對上海“營改增”試點的企業進行分析,發現隨著增值稅改革的逐漸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的稅負將得到減輕,企業的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肖興祥(2012)[5]對交通運輸行業的稅負研究分析認為,交通運輸行業的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在營改增后將降低,而一般納稅人營改增前后稅負的變化則取決于成本費用率和可抵扣率的高低。在“營改增”試點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的現象,潘文軒(2013)[6]認為存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過高、勞動與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以人力投入為主,進項稅額較少、固定資產更新周期長、“營改增”試點范圍有限抵扣鏈條不完整等。而孫鋼(2014)[7]則認為,部分企業“營改增”稅負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價格體系的變化沒有跟上稅制體系的變化,此外稅率設置不當也是導致企業稅負增加的重要原因。
營改增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和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而對企業的價值產生影響。但是對其研究的結論并不統一。劉若鴻、史燕平(2012)[8]對上海營改增試點的融資租賃行業進行了研究分析,將融資租賃行業納入營改增范圍,降低了該行業企業的稅負,同時有利于設備實際使用者即承租人利用融資租賃方式采購固定資產解決增值稅進稅款抵扣的問題,這將有助于融資租賃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提升融資租賃企業價值。郭均英、劉慕嵐(2015)[9]通過對營改增首批試點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實施營改增后企業稅負的顯著下降帶來了企業股東權益收益水平的上升。王珮等(2014)[10]以滬深兩市的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雙重差分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營改增”有利于降低交通運輸業的稅負和實現行業規模的擴張,但是對公司業績水平的改善不顯著。王玉蘭和李雅坤(2014)[11]同樣是以滬市上市公司的交通運輸企業為研究樣本,研究認為營改增后將導致一般納稅人企業總體稅負出現上升,企業現金凈流量和盈利水平下降。根據對上述文獻的梳理分析,我們發現營改增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存在這些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研究通常只集中于某一行業,未區分所有行業的不同情況,其稅負測算方法、替代變量、財務績效衡量方法和企業價值評判標準也存在不一致,導致出現的結論存在差異。
“營改增”之前實施的營業稅主要稅率有兩檔,分別為5%和3%,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均為5%(少量特定娛樂業為3~20%)。營業稅計稅依據為營業額,由于營業稅為價內稅,因此營業額為含稅營業額。“營改增”之后實行增值稅,增值稅為價外稅,其計稅依據為不含稅的營業額,從這一點上看,增值稅的稅基普遍要低于營業稅的稅基,這個降低幅度若按較高檔的稅率11%計算,大約降低10.1%;按較低檔的稅率6%計算,大約降低5.66%。“營改增”后,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增值稅率均為11%,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稅率均為6%。單純從數據上看,建筑業和房地產業11%的增值稅率較3%或5%營業稅率增幅很大,但它的進項稅抵扣額也大。而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6%的增值稅稅率較5%營業稅率增幅很小,但它的進項稅抵扣額也很小(何太明,王懷明,黃中生,2013)[12]。
根據增值稅條例和營改增試點的有關文件,本文進一步分析各行業營改增后增值稅進項稅可抵扣范圍。建筑業抵扣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材料、人工、機械臺班等發生的一切費用均可以在進項進行抵扣,建筑企業購建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也可以進行抵扣。房地產業的成本包括拿地成本、策劃設計成本、建筑工程成本、人工成本、銷售廣告成本、配套費用和稅收費用等等,相對來說,拿地成本和建筑工程成本是最大的,這些成本均可以在進項進行抵扣,但土地增值稅和市政配套費等類型的支出是不能抵扣的。由于房地產毛利率較高,增值空間較大,所以增值稅相應會比較高。從表面上看,金融保險業6%的增值稅稅率較5%營業稅率增幅很小,但客觀上來說,金融保險業進項能抵扣的稅額非常少。金融保險業的主要成本是資金成本、房屋租金和人員工資,可抵扣的內容非常有限。銀行業主要收入來源是利息差額,但支付給儲戶的利息無法取得進項發票,因而也是不可以抵扣的。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稅率為6%,較5%營業稅率增幅也很小,但可進項抵扣的內容較多,以餐飲業為例,購進的食材、門店的裝修和租金、使用的餐具等等都可以進行進項抵扣;而酒店旅游業可以抵扣的內容相對就比較少;相對娛樂行業,由于娛樂業原有營業稅率較高為20%,營改增后其增值稅率僅為6%,因此此次營改增為娛樂業帶來較大好處,將有利于娛樂業發展和娛樂業上市公司價值的提升。
在“營改增”之前,我國稅制結構中并行存在營業稅和增值稅二個主要的流轉稅稅種,但營業稅的稅款在增值稅中不能作為進項抵扣,從而使得增值稅稅額長期居高不下,企業稅收負擔沉重。而另一方面,營業稅由于不能用于增值稅進項抵扣,一些消費者沒有意識索要發票,也沒有利益沖動,達不到以票控稅的目的,致使營業稅稅款偷漏現象比較嚴重。增值稅所遵循的是環環相扣的原理,國家只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增值額征稅。在采購環節取得的稅票在銷售環節可以抵稅,這種設計不僅規避了重復征稅,也讓產業鏈條中的每一個參與者主動索取發票,自動監督上一環節的經營者依法納稅。
“營改增”后,對企業的采購管理和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范管理的企業往往能得到供應商的認可,并能夠開出有效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其自身也更容易被認定為合格供應商,從而得到客戶和更多的訂單,這類企業承擔的增值稅成本相對會較低[13]。而管理不規范的企業,由于難以獲得合格的供應商,所以也難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縱使其能夠開出專用發票,但由于可用于抵扣的進項稅額較少,因而會承擔更多的增值稅負擔,從而減少企業利潤,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會要求上游企業提供增值稅發票,上游企業為了留住客戶,必須滿足下游客戶的要求,如此將促進企業之間相互約束,整個產業系統就會朝著良性和規范的方向發展。因此可以預期,營改增后企業管理會越來越規范,社會經濟環境會越來越好。
增值稅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征稅對象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企業的毛利潤接近企業應征稅的增值額。為進一步研究營改增前后流轉稅的變化,本文假設:(1)企業的成本支出都能夠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稅可以獲得抵扣。(2)企業的成本支出取得的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計算的總體進項稅率與該行業的稅率保持一致。同時,構建一個行業毛利率與增值稅關系的等式,測算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并通過比較原來實行的營業稅稅率,得出行業負擔的稅收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而分析出行業企業的利潤增減,并測算出行業企業的賬面價值變化。
假設營改增后行業毛利率水平保持不變。設行業毛利率為r,行業增值稅稅率為k,行業原有營業稅稅率為p,設行業流轉稅負水平變化率為f,則f關于r的函數如下:

令f=0,已知不同行業的營業稅稅率和營改增后的增值稅稅率,可以通過此等式測算出營改增前后各種不同行業流轉稅負不變時毛利率的均衡點。以下以建筑業和房地產行業為例進行計算。
1.建筑業
已知建筑業營改增前實行的營業稅稅率p為3%,“營改增”后實行的增值稅稅率k為11%,則:

經計算r=0.2427,即建筑行業營改增前后的流轉稅負均衡點的毛利率為24.27%。在建筑行業,毛利率高于24.27%的企業,在營改增后會負擔更高的流轉稅負;毛利率低于24.27%的企業,在營改增后會負擔更低的流轉稅負。
2.房地產行業
房地產行業營改增前實行的營業稅稅率p為5%,“營改增”后實行的增值稅稅率k為11%,同樣:

經計算r=0.4045,即房地產業營改增前后的流轉稅負均衡點的毛利率為40.45%。在房地產業,毛利率高于40.45%的企業,在營改增后會負擔更高的流轉稅負;毛利率低于40.45%的企業,在營改增后會負擔更低的流轉稅負。
同樣道理,已知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原營業稅稅率為5%(在此忽略掉少數娛樂行業的高稅率),營改增后實行的增值稅稅率為6%,我們可以測算出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營改增前后的流轉稅負均衡點的毛利率為78.33%。在金融保險行業中,營業成本主要體現為利息支出和管理費用,一般不分析其毛利率指標。
流轉稅在“營改增”政策下的平衡點,對不同行業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每個行業的分析都是基于同一假設條件,在假設條件下,營業收入和毛利率不變,除營業稅和增值稅外,其他各項稅保持不變。在這種假設條件下,營業稅和增值稅的綜合增減變動就能代表企業整體稅負的變化情況。然而企業每年的營業收入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考慮營業收入變動性后,使企業稅負與“營改增”政策和毛利率的關系更加清晰明了。
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2016年上半年度全行業合并財務報表數據,剔除ST、*ST以及部分難以獲得全面數據的公司,并對所有數值型數據進行了winsorize處理,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
2.變量與模型
在模型(1)中,Tax表示企業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占企業稅負的絕大部分,故實證模型中選取企業實際所得稅率代替企業實際稅負率,也即所得稅費用/營業收入。grossProRate表示毛利率,Asset是合并財務報表中總資產自然對數。ROE表示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代表了企業的盈利能力。year是年度變量,indNum是行業變量。
被解釋變量是稅負率,企業所得稅占企業稅負的絕大部分,故本文選取企業所得稅稅負率代替企業稅負率。在模型(1)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解釋毛利率、總資產規模、凈資產收益率、年度、行業等是否會影響企業稅負率。解釋變量是毛利率,在上文流轉稅均衡點的分析中,既定假設條件下,如果毛利率增加,則增值稅額增加,營業稅以及其他稅都保持不變,那么企業實際稅負會呈上漲趨勢。營業收入既定的條件下,實際稅負率也會增加。除了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其他變量都是控制變量,包括總資產變量Asset、凈資產收益率變量ROE,年度變量year和行業變量inNum。

3.描述性統計
表1是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所有數據都經過標準化處理。統計結果顯示,變量Tax的均值為0.0211,毛利率均值水平為0.2761。
4.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見表2。毛利率與企業實際稅負率在1%的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也即企業毛利率越高則實際稅負率也越高。當毛利率比較高時,表明企業經營比較良好,有獲取高利潤的潛在可能,在稅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稅費會增加。綜合來看,企業稅負增加的速度將會高于企業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隨著毛利率的上升,企業實際稅負率也會增加。而營業稅和增值稅兩種流轉稅的綜合值雖然只是企業實際稅負的一部分,但結合均衡點的分析和實證結果可知,企業實際稅負率、流轉稅與毛利率有著相同的變化趨勢,故在“營改增”政策的影響下,企業實際稅負的變動情況也就能代表流轉稅的變動情況。穩健性測試結果(略)表明,模型(1)的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1 模型一中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2 模型(1)回歸結果
“營改增”政策對企業稅負率的影響也間接地反應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相關科目值的變化中。“營改增”以后,企業利潤表中許多相應的項目會發生較大的改變。
首先,營業收入將由含稅收入變化為不含稅收入,相對營改增之前報表中的營業收入總額會下降。以11%增值稅率為例,假如企業某會計期間應計的營業收入為1000萬元,在營改增之前,利潤表中營業收入項目列示1000萬元,但在營改增以后,列示的營業收入金額應為900.90萬元(1000÷(1+11%)=900.90),而收到的銷售回款中的銷項稅金99.10元不再作為營業收入入賬,只作為應繳增值稅的貸方入賬。由于這個原因,在所有涉及營改增的行業中,假設在營業收入規模相當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數額會下降。
其次,在利潤表的營業成本欄目中,營改增后發生的成本只能計列不含稅部分,而進項稅金應該在應繳稅金中借方抵扣,它不再構成營業成本。假如企業某會計期間發生的營業成本為800萬元,在營改增之前,利潤表中營業成本項目列示800萬元,但在營改增以后,假設購進材料及服務的增值稅發票進項稅金合計為85萬元,列示的營業成本金額應為715萬元(800-85=715),此時,進項稅金85萬元應在應繳增值稅借方進行抵扣,減少當期應交增值稅稅款。
再次,利潤表的營業稅金及附加欄目將有很大的改變。在營改增之前,此欄目用于匯總計列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項目,有些企業還會歸集土地增值稅、消費稅等項目用于抵減營業收入。在營改增之后,營業稅不復存在,而且,營業收入為不含稅收入,此項目只歸集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項目,相應金額會大幅度減少。營改增本身并不創造財富,只是調整了國民經濟參與者的財富分配規則,并通過這種財富分配效應,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同樣,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固定資產、應交稅費等科目值也會受“營改增”的影響。營改增之前的存貨價值中,是包含稅金的,但在營改增之后,存貨價值中將不包含稅金,所以同樣價值或數量的存貨,其列示金額會有所降低。在新的增值稅政策中,購置固定資產的增值稅額可以用來作為進項抵扣,因此固定資產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的金額將不包含稅金,固定資產原值將有所降低,按原值計提的折舊亦會受到影響。由于所有增值稅的進項稅金和銷項稅金均在應交稅費中的增值稅子目中核算,其中購進材料和服務獲得的增值稅發票記載的進項稅金會計列到該科目的借方,而銷售產品和服務產生的銷項稅金會計列到該科目的貸方,借貸雙方的發生額都會大幅度增加。
在以上分析中,利潤表中營業收入、營業成本以及營業稅金及附加的變化會影響當期所得稅費用,而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固定資產、應交稅費等科目值的變化會影響遞延所得稅費用,最終都會對企業所得稅費用產生影響,它們都是企業所得稅費用變動的原因。
依據上文營改增對流轉稅負均衡時分析計算出來的毛利率,判斷營改增對不同行業企業賬面價值的影響。本文統計分析了中國上市公司中建筑業企業的毛利率,近三年總體毛利率為12.23%,遠低于24.27%的流轉稅負均衡點,在上文流轉稅負與企業稅負的替代關系分析基礎上,流轉稅負均衡點等同于企業稅負均衡點。因此總體來說,營改增有利于降低建筑業的稅負,從而增加這類上市公司的利潤,進而提升這些公司的價值。
但是,在建筑行業中的某些細分行業,毛利率水平高于稅負均衡點,比如,大多數園林類企業的毛利率高于稅負均衡點,因此,從這點看,實行營改增將總體增加毛利率高于24.27%的上市公司的稅負,在營業收入不變時增加公司稅負率,減少這類上市公司的利潤,從而降低這些公司的價值。
對中國上市公司中房地產產業企業的毛利率進行了統計分析,近三年總體毛利率為30.92%,低于40.45%的稅負均衡點,因此營改增略微有利于降低房地產業的稅負。但是,在房地產行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近三年的平均毛利率遠高于稅負均衡點,同上分析,這些上市公司的價值亦將隨之下降。
由于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主要成本為費用支出,而且營改增后稅率調整幅度輕微,因此,總體來看,營改增對金融保險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上市公司賬面價值影響較小。
營改增將較為有利于原實行增值稅的生產性工商企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營改增后企業購置的固定資產中所含的稅項將可以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進行抵扣;二是原來企業經營中取得的營業稅的稅票不能用于增值稅進項抵扣,營改增后抵扣鏈條將更加完整,原來開具的營業稅稅票將被更換為增值稅稅票,這些增值稅進項稅額的大部分將可以用來抵扣。因此,營改增將減少該類企業的稅負,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提升這類公司的價值。
在國民經濟中有一些重資產類型的行業,比如港口碼頭、交通能源、管道運輸、機械制造、航空航天等企業,他們往往需要大量固定資產的投資,投資后通過固定資產折舊將投資分期緩慢收回。由于營改增后固定資產的投資將可以作為進項抵扣,將大幅降低投資企業的稅收負擔。購建這些固定資產獲得的增值稅發票的稅率一般在11~17%之間,因此將大幅降低固定資產的投資成本,企業由此將獲得更多的進項抵扣金額,從而大幅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增加此類企業的利潤和價值。同時,由于購建固定資產可以作為增值稅進項抵扣,將大大刺激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熱情,從而有利于從事固定資產建造的行業,包括房地產業、建筑業、重工業、機械制造業等等,這些企業將能夠獲得更多的訂單,業務量獲得較大的增長,企業的賬面利潤和價值將會有所增加。
通過對“營改增”后增值稅可抵扣范圍、流轉稅負均衡點、流轉稅負和稅負之間的替代關系以及企業價值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結論:一不同行業存在不同的流轉稅負均衡點也即企業稅負均衡點。二是由于各行業毛利率存在差異,營改增對公司流轉稅負造成不同的影響,在流轉稅負和稅負的替代基礎上,企業稅負也會受到不同影響,進而對上市公司價值造成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建筑業的企業賬面利潤和市場價值將有所增加,而園林類等高毛利率行業的企業賬面利潤和市場價值將有所下降,房地產業總體稅負會略有下降,企業賬面利潤和市場價值會略有上升,但部分高毛利的地產企業稅負將會大幅增加而企業賬面利潤和市場價值會有所下降;三是營改增實行后,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善將有利于提升原有已實行增值稅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上市公司賬面價值,生產和制造固定資產類型的企業將會獲得更多訂單,從而獲得更多利潤,實現企業市場價值的增長。四是結合實際情況,管理規范的上市公司稅負會低于管理不規范的中小型企業,故“營改增”對兩種企業賬面利潤和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也不同。五是綜合全行業數據來看,營改增后毛利率越高,企業流轉稅負越高,基于流轉稅負和稅負的替代關系,企業稅負也會越高,企業市場價值也會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