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明輝
摘要:網絡借貸亦稱為P2P網絡借貸,是一種以互聯網絡技術為媒介的實現借貸功能的融資模式。因與借貸相關的信息披露、招投標、簽訂合同、交付等全過程均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操作,故稱之為網絡借貸。網絡借貸既是計算機網絡時代背景下金融市場多元化結果下的衍生品,也是迎合市場簡單、快捷、安全之需要研發出的一種創新型金融模式。網絡借貸從誕生至今近十年,業務覆蓋全國,增長迅速,已然成為了我國金融市場向前發展的動力之一,然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風險。文章通過調查近幾年全國以及江西省網絡借貸的各項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對比等方法,闡述江西省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風險,并對我省網絡借貸的風險控制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借貸;調查;風險控制
一、網絡借貸相關數據
(一)網絡借貸概述
網絡借貸亦稱為P2P網絡借貸,是一種以互聯網絡技術為媒介的實現借貸功能的融資模式。其具體表現為,借款人按照某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以下簡稱為網絡平臺)之規定,向網絡平臺提出借款申請,網絡平臺會對符合要求的借款人的相關借款信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披露,意向出借人(投資人)對該借款項目進行投標,意向借款人(投資人)中標后通過網絡平臺交付借款,網絡平臺再將該筆借款發放給借款人。
(二)我國網絡借貸歷年數據
1.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發展
據調查,我國網絡平臺歷年數量如下:
(1)截止至2010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10家;
(2)截止至2011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50家;
(3)截止至2012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200家;
(4)截止至2013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800家;
(5)截止至2014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1575家;
(6)截止至2015年底,我國網絡接借貸臺數量為2595家。
2.我國網絡借貸成交金額發展
據調查,我國網絡借貸成交金額歷年如下:
(1)截止至2011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31億元人民幣;
(2)截止至2012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212億元人民幣;
(3)截止至2013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1058億元人民幣;
(4)截止至2014年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2528億元人民幣;
(5)截止至2015年底,我國網絡接借貸臺數量為9823億元人民幣。
3.我國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
據調查,我國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如下:
(1)截止至2011年底,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10家;
(2)截止至2012年底,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6家;
(3)截止至2013年底,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76家;
(4)截止至2014年底,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275家;
(5)截止至2015年底,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896家。
綜上,自2007年我國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誕生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接近2600家,網絡借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已經遠超10000億元人民幣。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網絡借貸不管是平臺數量還是成交金額均呈現出倍數增長的高速發展。但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的同時,風險也日漸凸顯,我國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的數量也在成倍數增長。
(三)我省網絡借貸的基本情況
1.我省網絡借貸平臺的數量
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網絡借貸的平臺數量共計39家,網絡借貸平臺數量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十六位,約占2015年度全國網絡借貸平臺總數量的1.1%。
2.我省網絡借貸成交金額
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2015年度網絡借貸成交金額共計35.55億元,網絡借貸成交金額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十七位,約占2015年度我國網絡借貸成交總金額的0.3%。
3.我省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
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11家,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二十一位,約占我國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總數量的0.72%。
二、我省網絡借貸現狀
我國于2007年產生了第一個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從網絡借貸平臺產生至今,網絡借貸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我省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與我國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基本一致,同時,也具有我省自身的特點。
(一)緩解了我省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我省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壯大豐富了我省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操作簡便、效率高的特點,為我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網絡借貸平臺數量、成交金額處于全國中下水平
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網絡借貸的平臺數量共計39家,網絡借貸平臺數量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十六位,約占2015年度全國網絡借貸平臺總數量的1.1%。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2015年度網絡借貸成交金額共計35.55億元,網絡借貸成交金額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十七位,約占2015年度我國網絡借貸成交總金額的0.3%。我省網絡借貸平臺數量和成交金額處于全國中下水平,同時,我省雖然有近40余家網絡借貸平臺,但規模普遍偏小,成立時間普遍偏短,平均注冊資本較低,缺少具有全國范圍內影響力的網絡借貸平臺。
(三)偏好高風險、高收益項目,輕視風險
我省網絡借貸的出借人(投資人)更偏向于投資風險較高、收益較高的投資項目,對投資風險重視度不高。我省網絡借貸平臺亦存在對平臺內部風險控制重視度不高、缺乏平臺完整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主要表現為以業務為主導,過于重視業務拓展、交易金額和收益,而輕視投資項目的風險識別、身份認證等。
(四)我省部分網絡借貸業務拓展至高校
網絡借貸平臺為了拓展業務范圍、擴大資金規模,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將在校大學生視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將網絡借貸業務發展到了高校,推出類似于“校園貸”的網絡借貸產品。
(五)問題平臺數量逐漸增多
據調查,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江西省發生停止營業、提現困難、失聯跑路等問題情況的網絡借貸平臺共計11家,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為全國第二十一位,約占我國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總數量的0.72%。雖然問題平臺的數量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下水平,但我省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的數量亦存在逐漸增多的態勢。
三、我省網絡借貸存在的風險
(一)網絡借貸平臺違法風險
1.網絡借貸平臺、借款人假借借貸非法集資
隨著網絡借貸平臺的快速發展,許多非法集資案件以假借網絡借貸概念,高息承諾,通過虛構借款人、借款項目,在網絡借貸平臺上發布偽造出的借款項目,吸收意向投資者的資金,然后將該網絡借貸平臺關閉、攜款潛逃。2014年7月,“東方創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定棺蓋論,成為我國自2007年網絡借貸出現以來首案。隨著我省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網絡借貸引發的非法集資案件也日益增多。近幾年,我省出現多起假借網絡借貸之名進行非法集資的案件,如“南瓜P2P”非法集資案、“匯天投資”非法集資案、“江西暢源”非法集資案等。
2.網絡借貸平臺提供擔保風險
由于網絡借貸平臺可能涉及為其平臺上的投資項目提供擔保,當借款人發生不能按時還款等違約行為時,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履行擔保責任,該網絡借貸平臺需要承擔該筆損失。
(二)出借人(投資人)違法風險
出借人(投資人)是網絡借貸的借款方,出借人(投資人)的資金是網絡借貸的資金來源。通常,出借人(投資人)僅需在網絡借貸平臺上注冊并認證為該平臺的會員,便可以對該網絡借貸平臺的投資項目進行投標。由于網絡借貸平臺缺乏對出借人(投資人)身份進行有效識別,缺乏對資金來源的有效審查,缺乏對借款項目的實質性審查,很容易成為非法資金合法化的渠道。
(三)借款人違約風險
1.缺乏有效擔保
由于選擇通過網絡借貸平臺融資的借款人個別存在線下因無法提供有效擔保而無法在銀行、投融資公司等線下融資平臺融資,因此,上述借款人網絡借貸的償還債務的能力要比存在有效擔保的線下融資模式要弱。同時,網絡借貸本身具備的簡單、快捷等有別于其他線下融資的特點,亦標志著網絡借貸在較多情況下,無需提供任何擔保便可獲得融資。然而,任何融資均存在風險,當出現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時,由于缺乏有效擔保,出借人很難收回資金。
2.非法目的
由于網絡借貸平臺缺乏對借款人、借款事項進行有效審查,或借款人通過各種手段偽造身份、信用、借款項目資料等逃避審查,借款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網絡借貸平臺上進行融資,借款人在融資后逃匿。
(四)“校園貸”違約風險
某些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通過虛假宣傳、違規資格審核等違規行為,或某些學生通過虛構借款人信息、借款信息等方式逃避審核,以實現大學生群體的貸款需求。我省部分網絡貸款平臺也存在類似“校園貸”的網絡借貸業務。然而,在校大學生償還借款的能力是有限的,部分網絡借貸平臺退出的“校園貸”可能涉及違規,導致在校大學生作為借款人存在較大的違約風險。
四、風險控制
(一)完善網絡借貸平臺監管
1.完善制度規定
二十一世紀初期,我國民間借貸相關監督管理機構對民間線下的融資行為持認可態度,并在逐步將民間融資行為規范化、制度化。但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猛崛起,以互聯網平臺為第三方中介的線上借貸模式也隨之快速發展,此時,相關監管存在明顯的滯后性。目前,我國暫時缺乏監督和管理網絡借貸的專門規定,鑒于網絡借貸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不斷凸顯了較多的問題和風險,所以,實踐中需要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關于網絡借貸的監督和管理的相關規定,這是對已經產生的風險和預期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的依據。其中,應當嚴格對網絡借貸各個主體的性質、注冊資本、組織形式、征信、營業范圍等作出明確規定。
2.明確監管職責
網絡借貸本身具有計算機網絡的特性,網絡借貸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故如何對網絡借貸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是相關監管部門面臨的挑戰。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及證監會在金融監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也應當在網絡金融領域進行監管。
(二)完善網絡借貸平臺自身風險控制
網絡借貸平臺自身應當完善風險控制相關制度和體系。網絡借貸平臺自身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嚴格履行網絡借貸平臺作為第三方中介平臺的相關責任和義務,杜絕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同時,應當把平臺建設的重點由業務規模和范圍,轉移至網絡借貸的風險控制上。
1.增強預警功能
目前,我省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的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而這些網絡借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跑路或關閉平臺等現象的產生通常由于較長時間、多個風險饅饅積累而成。通常情況,在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發生提現困難、跑路或關閉平臺等情況之前,該平臺風控體系便已經產生了嚴重問題。所以,應當權威的、中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對我國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進行評估,設立切實有效的評估指標及標準,并定時向公眾公布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指數;同時,網絡平臺自身應當建立內部風險預警機制,定期進行自我風險評價,以實現自我預警功能。
2.加強對借款人審核、調查
網絡借貸平臺應當對借款人的各項信息進行嚴格審核、調查。其中,應當著重審查以下信息:(1)借款人基本情況。具體為姓名、性別、民族、教育程度、職業、工作年限、婚姻家庭等;(2)還款能力調查。具體為工資情況調查、銀行流水調查、固定資產調查、擔保情況調查、債務調查等;(3)信用調查。具體為不良信用調查、信用卡及銀行賬戶數量調查、信用借貸歷史查詢;(4)借款項目資料審核。具體為審核借款項目的盈利性、可操作性、合規性,借款用途、期限、所需金額、是否存在有效保證等。通過對借款人的審核、調查可以有效減少借款人、借款項目的違法風險,降低借款人違約的概率。
3.完善風險控制體系
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控制體系不僅包含嚴格審查、最高額限制之外,還應當簡歷不誠信人員互聯系統、貸后跟蹤制度,以保障在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借貸行為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同時,還應當提高網絡平臺自身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建設,以保證用戶的正常操作和各項信息、資金的安全。
(三)完善個人征信評價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各商業銀行建立的,該數據庫擁有全國范圍內的個人信用資料,該數據庫是全國范圍內各個銀行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也是建立與完善個人征信制度的基石。然而,該數據庫并不是對外開放的,各個網絡借貸平臺無法使用該數據庫中的數據,僅靠客戶自己上傳的資料進行分析,評價信用。用該方式做出的信用評價,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出被評價人的實際信用情況。為了更好地實現網絡借貸征信評價,對網絡借貸客戶的個人征信進行有效評價,應當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與網絡借貸平臺的互聯。
參考文獻:
[1]郭忠金,林海霞.P2P網上借貸信用機制研究—以拍拍貸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3(05).
[2]王紫薇,袁中華,鐘鑫.中國P2P網絡小額信貸運營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貸”、“宜農貸”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2.
[3]王重潤,孔兵.借款軟信息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基于P2P網貸的實證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6(08).
[4]謝雅潔.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信貸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3).
[5]何虹.我國P2P網貸平臺風險控制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信用卡,2016(08).
[6]左力,薛偉賢.網貸平臺商業模式與平臺價值實現的相關性研究—基于我國P2P網貸平臺面板數據的SUR估計[J].投資研究,2016(05).
[7]宮曉林.P2P網絡借貸風險與監管—基于有限理性假設的分析[J].投資研究,2014(06).
[8]黃韜.我國金融市場從“機構監管”到“功能監管”的法律路徑—以金融理財產品監管規則的改進為中心[J].法學,2011(07).
[9]黃震,何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防范[J].金融電子化,2013(02).
[10]李愛君.民間借貸網絡平臺的風險防范法律制度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