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躍春
【摘要】幾何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而言相對抽象,難懂,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將從幾個方面簡要談談如何采取恰當的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和提升空間觀念。
【關鍵詞】空間觀念 直觀 內涵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35-0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并且描述了空間觀念的主要表現,其中包括“能夠由幾何圖形聯想出實物的形狀,由實物的形狀抽象出幾何圖形,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
小數的幾何與圖形看似簡單,但對學生而言卻是抽象、難懂的知識。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懂得抓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懂得以學生異聞樂見的東西為突破口,使得學生在幾何與圖形的學習中感到枯燥無趣,更降低了學習的興趣。有些教師急功近利,教學過程不注重學生知識的建構,直接以學生背誦記憶為主,嚴重影響了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更影響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建構。我覺得要教學過程中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可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發揮直觀經驗的作用,初步形成空間觀念。數學來源與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不同的生活實例,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才能逐步引導學生從實物的形狀中抽象出幾何圖形,并培養學生“根據幾何圖形聯想實物圖形”這一空間想象能力打下基礎。比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中就呈現出了多種生活中的平行四邊行,教師這些圖形為導入對學生在平行四邊形這一圖形在腦海中的建構非常有幫助。
第二,發揮直觀操作的特點,逐步建立空間觀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直觀操作在學生學生理解和掌握幾何與圖形的知識和性質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巧妙地畫繁為簡,簡潔明了地將幾何與圖形的內涵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比如:《平行四邊性的面積》就有這樣的環節,給孩子們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讓孩子們在小組中動手操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研究。這樣的直觀操作,讓孩子們更深入參與到課堂中來,自己探究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相信不用背誦孩子也是印象深刻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探究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何樂不為。
第三,緊扣知識內涵,提升學生空間觀念。其實,不管是直觀經驗的累積還是直觀操作的實踐,都是為了脫離“直觀”而直觀。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學會脫離直觀進行有效思維。而“有效思維”的關鍵就是緊扣知識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解決這類相關問題時,緊抓幾何與圖形的概念和本質屬性,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空間觀念。比如:《圓的初步認識》一課,可讓孩子們在課的最后談談:現在讓你畫一個圓,你會畫嗎?這個時候,有些孩子可能還是回答用工具來畫:杯子、光盤、圓規等。但實際上,這個時候如果教師引導孩子們緊扣圓的概念“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叫做圓”展開想象,也可以這樣畫:先畫一個點,再以這個點為端點畫無數條相同長度的線段,線段的另一個端點就可以形成一個圓。當然,這樣的要求相對高一點,但是,適當的點撥不但能更好鞏固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總之,在幾何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直觀經驗、直觀操作等,最終讓孩子們脫離直觀,緊扣知識內涵,形成并提升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婁孝坤.《小學數學幾何與圖形教學策略》[J].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